近百件檔案見證上海改革開放多個“第一” 市檔案館陸續向社會開放第30批檔案,共計8300多卷
此次展出的寶鋼建設檔案圖片。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上海市檔案館聯合本市部分區檔案館,日前在外灘館展出近百件改革開放時期的珍檔,展示上海人民在黨中央領導下敢為人先、開拓進取、攻堅克難、奮發有為的歷程。
同時,按照 《檔案法》有關規定,上海市檔案館將陸續向社會開放第30批檔案,共計8300多卷,其中部分涉及改革開放初期。截至目前,該館已累計向社會開放改革開放時期檔案5.4萬余卷,內容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領域。
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上海市滬嘉高速公路的通行證,我國第一座斜拉橋——南浦大橋的檔案,上海第一家農民自籌資金開辦的旅館——江灣旅館的情況匯報……在“檔案見證改革開放——上海檔案系統珍檔聯展”展覽現場,上海的多個 “第一”引人關注,涵蓋了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上海市檔案館研究員黎霞告訴記者,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后第二天,我國第一家現代化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便正式動工,這是上海貫徹工作重心轉移的重要舉措,也吹響了改革開放的沖鋒號。為此,上海寶山鋼鐵總廠的建設,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號工程。
在展館內,記者看到了國務院1986年10月批復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與規劃圖。該規劃首次提出了要創造條件開發浦東,調整城市布局,建設浦東、閔行、嘉定等新區,市區的老工業要搬遷到市郊進行技術改造,大力開發由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兩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還提出要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住房和交通設施,在黃浦江上建立兩座越江橋梁。這份規劃為上海的城市發展和浦東開發指明了方向,此后,浦東等相繼開發建設,楊浦大橋、南浦大橋先后興建,與百姓密切相關的菜籃子工程也制定了詳細規劃。
展覽現場,1992年上海市商業二局關于鮮蛋、食糖取消憑票供應的通知引人關注,與其并排陳列的是上海最后一個年代的票證樣張。票證是我國物資匱乏年代的產物,從上世紀50年代起發行,最多時曾對100多種糧食、油料、棉花等生活必需品實行憑證憑票供應,城鎮居民凡吃穿用,均離不開各類票證。改革開放后,隨著棉毛紡織資源的好轉,從上世紀80年代起,布票的使用范圍逐步縮小,民用線票也逐漸停止使用。上海從1979年起加快了農產品購銷體制改革步伐,采取了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鮮蛋產量大幅上升,食糖貨源充沛,價格下跌,市場也逐步發育。與此同時,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增強了對市場物價變動的承受能力。上世紀90年代,上海市政府相繼取消對鮮蛋、食糖、豬肉、食用油和糧食等物品的憑票供應,這表明上海經濟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為期一周的 “上海市檔案日”系列活動中,全市各級各類檔案館和有關文博單位為市民帶來了珍檔發布、展覽陳列、現場咨詢、論壇講座、檔案故事匯等多種形式的檔案文化傳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