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通天河流域發現兩千年前巖畫
通天河流域發現的古巖畫 資料圖片
5月初,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稱文鎮白龍村村民在該村科哇、布日兩地發現大批刻有古樸圖畫的石板,稱多縣文聯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后,初步斷定這些石板為古巖畫,共609幅,分屬于143個巖畫群,其中最早的巖畫個體距今約有2000年歷史。這是繼去年玉樹州公布發現21處巖畫群以來,在通天河流域的又一次重大古巖畫發現。
“這次發現的巖畫總共609幅,分屬于143個巖畫群,其中布尼垌巖畫83處,共360幅個體。查榮巖畫60處,共249幅個體。畫面內容涵蓋動物、人物、自然、星空等。”稱多縣文聯主席仁青尼瑪介紹,在此次實地考察調研中,一幅奇特的古巖畫引起工作人員注意。該巖畫繪有一個站立的人物,左手舉著一面類似旗幟的物體,右手作揮手或敬禮狀,從口型來看似在吶喊,畫面生動,所繪圖案在同時期的古巖畫中較為罕見。中國巖畫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初步鑒定認為,這批巖畫制成于不同時期,時間跨度較大,其中部分巖畫圖案可能是當地先民的信仰圖騰或宗教符號,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在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進程中,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和人類先民們留給后人的珍貴文化遺產。玉樹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玉樹通天河流域巖畫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巖畫,主要分布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的曲麻萊縣、治多縣、稱多縣和玉樹市。
玉樹州博物館館長尼瑪江才介紹,通天河沿岸分布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摩崖石刻,較為著名的有勒巴溝唐代摩崖石刻群和明清時代摩崖石刻群。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間,玉樹州博物館開始對通天河沿岸部分支溝進行初期調查。2014年年底至2016年4月玉樹州博物館組織專家學者,沿通天河流域進行了先后13次的巖畫調查工作,在通天河境內的勒池、昂拉、章瑪、章囊、智隆、年扎巴瑪、塔瓊、扎囊依、格麻、鄧額隆巴、諧青、宗青、曲孜隆巴、尼希查加、團結、賽康、木秀、云塔、布朗、麥松、覺色等地發現了21個巖畫群,30余處巖畫點,410余組巖畫,1700余個單體圖像。近兩年來,還不斷有新的巖畫被發現,其中以稱多縣稱文鎮白龍村發現的巖畫最多。
“從初步調查發現的情況看,通天河流域巖畫的遺存形式基本為崖壁巖畫和大石(或落塊)巖畫兩種。崖壁巖畫為通天河流域巖畫的主要遺存形式,一般鑿刻在露天山體的崖壁之上。其分布幾乎貫穿了通天河流域的全境,且具有青藏高原巖畫早、中、晚各時期的特點。甚至后來分布在此流域的唐、元、明、清時期的各類佛教摩崖石刻也均以巖壁為載體形式,體現了沿岸先民古遠的刻石習俗。”尼瑪江才說,通天河流域的大石(或落塊)巖畫則自西向東主要散布于塔瓊巖畫點、客尤山巖畫點、庚卓巖畫點、東果巖畫點等,地處河谷的緩坡、山腳或曠野地帶,大小不一。與崖壁巖畫不同,大石巖畫的幅面均朝上。除此之外,通天河流域的崖蔭巖畫目前僅發現一處,位于曲麻萊縣巴干鄉一處名為“諧青”的山谷內。目前為止,通天河流域尚未發現洞穴巖畫。從巖畫專題上,分為狩獵、畜牧、戰爭、凹穴、棋盤、農耕、信仰符號以及車輛8種。
“玉樹巖畫從古到今都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和信仰體系直接關聯,很多民眾將巖畫視為神跡的自然顯像,也把巖畫與山神信仰聯系起來。”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巖畫研究中心主任張亞莎介紹,通天河流域巖畫延續時間較長,第一期巖畫的年代約在距今2600年左右,帶有濃厚的黑海沿岸斯基泰文化特征。
“玉樹通天河流域巖畫題材廣泛,牦牛圖像是最具本土風格的圖像類型,帶有原始宗教和圖騰信仰的性質;鹿圖像明顯是受到外來(北方斯基泰鹿)因素的影響;犬圖像反映了早期人們的動物崇拜和社會生活祭祀場景;雍仲符號和塔圖像是青藏高原早期人們精神文化信仰的寫照,其主體是苯教文化的產物。”張亞莎認為,一個巖畫區域若能提供相對豐富的圖像類型、相對充足的圖像數量,是支持該地區巖畫研究得以深入的真正基礎,從這個角度看,玉樹通天河流域巖畫群的發現至少已為我們提供了較為充分的圖像語言資料,同時也證實青海西部玉樹通天河流域應該是青藏高原上第三個巖畫分布相對密集的區域。在遼闊的青藏高原上,類似這樣局部巖畫分布密集的區域,目前至少已發現三處。高原西部以日土為核心區,高原北部是環納木錯湖沿岸,而在高原東部則是青海通天河流域。
“巖畫的圖像資料既是一個圖像表述系統,更是一個符號語言系統,它們不僅僅是早期人類思想構造能力與藝術創造才能凸顯的文化遺產,還主要是‘無文字時代’人類精神傳達、情感表現、語言交流、視覺教育的圖式代碼,當然也是今人解讀早期巖畫制作族群思想、情感、心理等精神世界的通道或橋梁。”尼瑪江才說,從這個意義上講,玉樹通天河流域發現的這些巖畫意義非凡。
“玉樹通天河流域巖畫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它填補了青海及藏北高原巖畫銜接上的缺環,使青藏高原‘羌塘巖畫’那條東西長、南北狹的條狀分布帶向東延伸了數百公里,與著名的‘藏彝走廊’連接起來,成為青藏高原古代羌人遷徙與活動的重要歷史見證。”張亞莎說,玉樹通天河流域巖畫的風格反映出多樣性特點,它不僅具有青藏巖畫系統的特點,還具備北方巖畫系統和西南巖畫系統的特點,多樣性風格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反映,是古代民族遷徙的重要見證,它至少可以說明,青藏高原地區與外界的交流融合很早就已經開始了。
張亞莎表示,玉樹巖畫作為在一個民族區域的巖畫發現,目前已引起多個相關研究單位的關注,這在近40年來是一個特例,當然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玉樹巖畫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歷史地位及背后蘊含的豐厚的文化及學術價值。
尼瑪江才說,為妥善保護這批古巖畫,稱多縣相關部門已專門安排部署文物管護力量。近日,相關材料已遞交至青海省及玉樹州文化文物部門,相關文物保護方案正加緊擬定,更多文物信息正由專家進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