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國美術從傳統到現代的探索之路 “徐悲鴻與他的時代”巡展首站亮相江蘇
“徐悲鴻與他的時代”展出現場
6月5日,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由中央美術學院、江蘇省文化廳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承辦的“徐悲鴻與他的時代”江蘇巡展在江蘇省美術館新館正式開幕。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出席開幕式。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志純參觀畫展。
江蘇省文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方標軍在致辭中表示,“徐悲鴻與他的時代”巡展首站在江蘇舉辦,是江蘇文藝界的盛事,希望江蘇美術工作者通過此次展覽,回顧、緬懷一代大師的藝術成就和品格情操,立足新的歷史方位,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及時反映時代脈搏最強音,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努力為江蘇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此次展出作品200余件,主要依托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精品,涉及國畫、油畫、雕塑、版畫、水彩等多種藝術門類。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介紹,今年3月,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了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特展“悲鴻生命——徐悲鴻藝術大展”,引起強烈社會反響,以此為切入點,又策劃了“徐悲鴻與他的時代”展,進一步推進徐悲鴻及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此展將在全國六大城市的重要美術館巡回展出,江蘇省美術館是巡展的首站。他表示,展覽能夠促使我們進一步研究和總結20世紀中國美術的重要經驗,進一步思考應該怎樣不辜負所處的偉大時代。
展覽現場,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江蘇省國畫院院長周京新表示,這里展示的是過去100年當中中國美術發展里程中呈現出來的高峰。周京新從專業角度分析徐悲鴻的“馬”,認為這是為數不多的呈現出中西合璧氣象的作品,造型和筆墨與唐宋經典的大家作品呈現完全不同的語言構建,融入了西化的透視、構圖。“馬”這么一個看上去很單一的題材,在徐悲鴻的筆下,構建起中國畫語言的嶄新氣象。
徐悲鴻是江蘇宜興人,早年赴法國學習繪畫。學有所成的徐悲鴻在1927年回到祖國,時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成立,他被聘為中大藝術系教授、系主任,從此與南京結下不解之緣。徐悲鴻在南京積極投身于美術教育工作,大力推行寫實主義藝術。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之際,徐悲鴻創作出取材于歷史和古代寓言的大幅繪畫作品,這些畫作蘊含著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時代精神,表達出畫家強烈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摯之情。
作為20世紀杰出的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在理論與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明確而完整的藝術主張,被學界稱為寫實主義體系。徐悲鴻團結并親自培養和扶助了一批踐行其藝術思想的弟子、學生,他們多在徐悲鴻的影響下,堅定了“藝為人生”的藝術信條。
20世紀上半葉,“徐悲鴻時代”正是中國傳統藝術轉折、現代藝術萌發的充滿各種可能性和可行性探索的時代。展覽以徐悲鴻為樞紐,管窺其所處時代的藝術生態,集中展出齊白石、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陳師曾、葉淺予、李可染等藝術家的重要作品及他們與徐悲鴻密切聯系的文獻資料。觀眾通過細品這些畫作,可以清晰地看出藝術家在中國美術由傳統走向現代之路上的多種探索。
在藝術發展面臨諸多新課題的今天,重新認識“徐悲鴻與他的時代”,既是向勇于革新的前輩藝術家致敬,也是對中國現代藝術的一次溯源尋宗。展覽對于廓清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于追溯20世紀中國美術基本面貌的形成,對于發展當下的中國美術事業,皆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