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激發創造活力
乘勢而上,網絡文學插上騰飛的翅膀
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學產業發展迅速,受到國家的空前重視。截至2017年12月,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到3.78億,較去年底增加4455萬,占網民總體的48.9%。由網絡文學大IP改編的影視劇作品、網絡游戲、周邊衍生品都受到了市場的火熱追捧。同時,網絡文學也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模式。不久前,在中國作協和杭州市委的支持下,全國首個“中國網絡作家村”落戶杭州。中國首個網絡文學全產業鏈雙創服務平臺“墨客工場”也在溫州順利啟用。這預示著,中國網絡文學正在成為新的文創形式,以它為源頭的泛娛樂全產業開發鏈條正在逐步完善,網絡文學的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
除此之外,憑借高效快捷的互聯網,網絡文學也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在東南亞國家,例如泰國、越南的許多書店里,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幾乎占據書店暢銷區的一半以上。在歐美的中國網文翻譯網站“武俠世界”,聚集了大批熱愛中國網絡文學的外國讀者。事實證明,我國網絡文學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成為與美國好萊塢、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并列的四大文化現象之一。而這一切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都離不開國家的引導與支持。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國家的強大助推文化產品輸出,而網絡文學的繁榮發展也將促進國家文化的繁榮興盛。
加強領導,促進網絡文學的繁榮發展
除了網絡作家們自身的努力奮進,網絡文學繁榮發展更離不開中國作協的正確引導。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作協不斷加強對網絡文學的推介、研究和評論。舉辦中國網絡文學論壇,發布網絡小說排行榜,成立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等相關工作都擴大了網絡文學的實際影響力。作為網絡作家,我希望中國作協能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加強引導作用,幫助網絡作家群體實現更好的發展。
延伸工作手臂,吸納更多網絡文學新生力量。目前,網絡作家群體正在不斷擴大,依托各省作協,積極吸收新力量加入中國作協,能深入了解網絡作家群體的生存狀況與發展動態。針對網絡作家群體面臨的工作困難,中國作協給予我們主動關心和幫助,讓網絡作家在組織中找到依靠,凝心聚力共創文化繁榮。
升級交流平臺,扶持優秀網絡文學作品。中國作協鼓勵網絡作家創作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傳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積極開展網絡文學作品評獎活動,針對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給予更多資源與政策傾斜,甚至在評獎體系中,諸如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的評獎對象選取上,希望中國作協可以將網絡文學作品也納入這類獎項的評獎范圍,使網絡文學盡快走上主流化道路。
加強組織培訓,引導網絡作家從“雜牌軍”成為“正規軍”。網絡文學題材繁多,但本質依然是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文學作品,提高作品的文學質量是實現文化創新的必要途徑。除魯迅文學院外,中國作協可繼續聯絡各省作協、各大高校等共同開設網絡作家培訓班。在思想指導、內容傳播等方面對網絡作家進行統一的培訓,使網絡作家能站在時代變遷中思考當下,不斷創新,源源不斷創作出一部部反映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的作品。
推出制式合同,規范網絡文學健康發展。希望中國作協協助有關主管部門在兼顧作家與平臺共同利益的基礎上,設置一個網絡作品在平臺發表授權的格式合同,就像買房到房管局簽訂的格式合同一樣,保證作家有最基本的版權利益,以鼓勵和激發網絡作家的原創積極性。
建設翻譯隊伍,推動網絡文學走出去。我國目前沒有專業的網文翻譯平臺和翻譯隊伍,文化輸出力量不足。我國沒有官方輸出網文作品的渠道,現有的民間翻譯網站尚處于摸索階段,還有許多翻譯版權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曾有歐美出版方聯系我出版英文版《羋月傳》小說,但書中大量中國古代文化的專有名詞得不到很好的翻譯,通曉中國古代知識與外文的人才也沒有渠道可尋,出版便擱置了。因此,翻譯人才、翻譯隊伍的建設也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難題,希望中國作協能加大對翻譯專員的大力培養和培訓,推動我們的作品更好地走出國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就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我們所有的網絡作家都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和社會的精品力作,這是我們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