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科幻文學小說創作的謎面
黃韻瑩 攝
2018年5月26號下午2時,“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科幻文學創作工作坊第二課開講。科學與人類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巖給同學們帶來了關于科幻小說創作模式的一場頭腦風暴。
“要學寫作,就要先看看這個行當里面是什么樣的?!?/strong>
在課堂開始,吳巖教授給大家展示了一段科幻文學頒獎儀式現場的視頻。視頻中的頒獎場景是一個小小的電影院,一卷紅地毯就是最高的禮遇。科幻文學的“冷遇”程度可見一斑。“這個行當真的很需要大家?!庇纱?,吳巖教授提攜后輩的一番苦心亦不難理解。
為了讓學員們在短時間內對科幻創作有更深入的了解與掌握,吳巖教授根據自己的經驗,從基本小說寫作出發,深入淺出地對科幻文學創作的構思、設定與模式等方面進行了講解與分析。
01 從“大課堂”到“小課堂”
在課堂正式開始時,吳巖教授別出心裁地將在場學員分成了“認為科幻文學很重要但看得很少”、“讀過許多科幻但從未寫過”、“發表過三篇以上或十萬字以上”及“寫過三萬字以上但從未發表”四組,通過任務型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同學們跟深切地體悟“寫作與個人的介入程度有直接關系”。
“與你水平相當的人最能夠陪你去創作出好作品,因為那些人遇到的問題和你一樣。”
吳巖教授從自身的創作過程中總結出了這一經驗。創作者只有把自己的作品拎出去交流,才能獲得新的體驗與靈感。
隨后,吳巖教授根據每一組學員的創作情況及討論結果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對于看得多但是從未寫過的科幻文學愛好者,吳巖教授建議其從模仿開始:找一篇自己喜歡的作品,轉換當中的場景,嘗試開始寫作。模仿并非一層不變、毫無創意。相反,模仿是創新、創意的來源之一。吳巖教授坦言純粹的創新是很難的。以《三體》為例,其中的科技科幻元素難說沒有在其他任何作品中出現過,但其創新在于把這些東西都組合在一起,再以從質子到二維的層次展開。
02 小說是含迷的故事
科幻小說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小說,而不是科學論文等艱澀深奧的東西,因此其具有小說的基本特征。吳巖教授從小說的普遍性出發,深入淺出地講授了小說創作所具有的共性,從而幫助同學們克服對科幻小說創作的畏懼,一步步揭開科幻小說創作的“謎團”。
“小說是什么,小說是個含謎的故事,小說一定要有個謎。謎就是日常生活的發展有所不同的展現,小說就是要去解開這個謎。”
吳巖教授犀利指出小說創作的重要內核。
怎么形成小說的謎呢?首先在人物設定上要巧妙:主人公不能是紙片人,同時一定要具有特別重要的弱點。此外,要在起筆時想好主人公深陷謎團的契機,再圍繞著展開情節。主人公的缺陷不斷擴大與主人公不斷克服缺陷的融洽過程是形成故事、推動寫作的動力。
由此,吳巖教授提出了一種故事模式的范例:怪事發生——事態擴大——主角做出決定,無法挽回——事態繼續擴大,主角用自己的微力抵抗,自身弱點成最大問題——主角一事無成,一敗涂地——痛定思痛,開始修煉——小試牛刀,初見成效——巔峰對決,全力以赴——新世界到來。吳巖教授以此啟示同學們:任何故事都要有平面曲線般的起承轉合。
科幻小說的創作模式是基本小說創作模式的變體。如其中一種“到達未知世界的探險”模式,其故事走向基本為:到達新世界——發現新奇怪——遇到小災難——落難成囚徒——立志回舊地——刻苦勤努力——尖峰大對決——目的終實現”。在此,吳巖教授以柯南道爾早期的一本書《失去的世界》為例進行了詳盡分析。《失去的世界》講述的是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車卓教授帶領一個科學考察團,離開煙霧彌漫的倫敦,遠赴南美雨林尋找時光停滯的傳說之地,從而經歷種種冒險,在失落的世界掙扎求存的故事。除此,吳巖教授指出這種故事排布形式的典型樣本還有 “這種故事排布形式的典型模仿樣本還有《海底兩萬里》。
科幻小說的另外兩種模式還有“引入新模式的冒險”及“發現新自我”。其中,“引入新模式的冒險”故事類型的基本走向為:發現新元素——社會大變樣——遇到小問題——釀成大禍根——立志回常規——刻苦找方法——尖峰大對決——目的終實現??倸w來說,故事的起承轉合與基本小說模式異曲同工,而其創新的內核就在于“新元素”。何為“新元素”?吳巖教授解釋道:“新元素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倫理學。”此說源于人工智能將大發展的時代背景。
吳巖教授以科幻文學作家邁克爾.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安德洛墨達品系》等為例對該種模式做出了分析。《安德洛墨達品系》是克萊頓的第一部高科技驚險小說,其中講述的是:美國人造衛星“斯古普七號”意外偏離軌道,掉落在一個偏僻小鎮。八小時后,鎮上居民幾乎全部離奇死亡;而小鎮附近也發生一些罕見的意外。之后,由全國最頂尖的科學家所組成的“野火計劃小組”奉命進入災區調查,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尋回了人造衛星,并意外地發了兩名生還者,之后便進入設備先進的地下室展開研究。正當小組成員逐漸理出頭緒之際,實驗室卻已遭受不明生物體污染,導致爆炸器自動開啟,科學小組生死難卜。《安德洛墨達品系》的故事模式可以廣泛應用到科幻小說創作之中。
“發現新自我”故事類型的基本情節設置可概括為:自己很奇怪——整日很煩惱——發現一個小機會——發現另一面——打開新世界——無法真適應。因為這類故事模式注重在特定契機下,人物設定與命運的轉變,更關注人本身,因此在談到第三種故事類型時,吳巖教授以自己的心靈體驗為例做了深刻分析:“我覺得我挺好的,但是某些事情發生之后,我發現自己是殘酷的。這個時候如何統一自己,統一之后又變成了什么模樣?”由此引導同學們的思索。
03 “開始設計你自己的科幻故事”
打鐵趁熱。在闡明科幻小說的設定與創作模式后,吳巖教授請在座的學員任選一種模式就“主人公、副主人公、反派主人公”等角色設計自己的科幻故事。
隨后,吳巖教授針對大家的故事設定,指出了同學們在創作過程中的問題,并給出了相應的指導:“故事的起承轉合一定要圍繞著主人公展開,很多學員寫著寫著就脫離了主人公。”因此,他建議同學們在創作之前可以給主人公寫個小傳,做好人物的基本設定,這樣就不容易偏離人物的創作軌道。而對于如何安排好故事的起承轉合,吳巖教授則建議同學們在創作過程中要全心跟隨作品,如若無法做到,則在后期“大張旗鼓”地刪減小說,直至達到所要求的故事效果。
課程的最后,吳巖教授給同學們提供了作品發表渠道,如青年創意中心等,鼓勵學員們積極創作。此外,吳教授也給大家提供了研究科幻創作的參考書目《科幻電影寫作》《阿西莫夫論科幻小說》《如何創作科幻小說與奇幻小說》,并歡迎學員們參加6月份在深圳書城《劍橋科幻小說史》的簽售會。
科幻文學創作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期間要通過不斷閱讀、觀摩與持續練習使創作技巧臻于完美,通過不斷發現世界的神秘來開闊自己的眼界。在吳巖教授的課堂中,同學們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