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呈現藝術發展的新風貌新挑戰 《2017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在京發布
《2017年度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北京首發。
“中國藝術發展研究報告”是中國藝術研究院每年度重要的基礎課題項目,啟動于2013年,已持續開展5年。首次結集出版的《報告》近50萬字,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家學者著眼于國家文化藝術發展大局,分別從各自學科與研究領域出發,在深厚的學術積累基礎上,就2017年度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藝術學門類的5個一級學科,以及中國文化、《紅樓夢》研究(紅學)、文化發展戰略、藝術人類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等相關主題研究的發展狀況進行深入調研、嚴謹論證和透徹分析而形成的報告書,由總導言和18個子報告構成。
《報告》全面考察了2017年度中國文化藝術領域具有共性的熱點問題與主要現象,呈現了該年度中國藝術的發展態勢,總結了成功經驗。2017年,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指引下,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密集出臺扶持文藝發展的政策,組織實施了國家藝術基金、各省市地區文化藝術基金等一系列重點文化藝術工程項目,以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為目標,不斷推出展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反映中國人民精神風貌、體現中國當代核心價值的重大主題性創作,唱響了2017年度藝術創作的主旋律,引領了新時代的藝術風尚。借由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創作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了2017年的一個亮點。國家不斷加大對傳統藝術項目的扶持力度,通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戲曲振興工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推動了展現中華文化精髓、彰顯中華美學精神的民族特色藝術創作與非遺保護工作。如在舞臺創作領域,民族管弦樂新作《玄奘西行》、交響樂《社戲》、芭蕾舞劇《敦煌》、民族歌劇《瑪納斯》等作品以極具民族特色的優美旋律和深遠意境展現出中國音樂、舞蹈及戲劇的獨特韻味和魅力。在非遺領域,振興傳統工藝成為年度熱點。在電視創作領域,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電視綜藝節目喜現熒屏,其中《見字如面》《朗讀者》兩檔原創節目提升了全民閱讀意識和審美趣味,引領了綜藝節目民族文化特色新風尚。2017年,廣大文藝工作者基于中華文化立場,根植生機勃勃的當代社會現實,創作了大量緊扣時代脈搏、努力弘揚中國精神的現實題材精品力作。如京劇《橫空出世》、河北梆子《李保國》、話劇《谷文昌》等作品充分展現了普通黨員和知識分子為國家民族事業默默奉獻的高貴品質,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國際藝術交流方面,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響應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國際展覽、展演、賽事、論壇等形式將承載中華文化基因、體現中華民族特色的優秀藝術作品分享給世界人民,增進國外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同時也將國外優秀藝術作品請進中國,拓展藝術視野,促進文化互鑒。
《報告》在總結經驗成果的同時,亦主動探查阻礙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癥結與不足之處,指出了存在于當前文藝創作與研究領域的一些問題與困難,希望文藝工作者能厘清其本質與成因,努力匡正,妥善解決。一是負面敘述矮化社會的正義力量。認為,藝術創作領域依然存在過度展示假惡丑現象,對光明的歌頌、理想的抒發和對道德的引導相對薄弱,某些現實題材的舞臺藝術、美術創作與電視劇創作一味展示社會生活中的負面情景,背離了基本的藝術規律和固有的生活邏輯,難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二是以自我小情調遮蔽時代大氣象。一些創作者片面張揚個性,以自我的情感宣泄取代崇高的社會理想,缺乏宏闊的歷史視野與深沉的人文關懷,從而限制了創作者藝術才華的發揮,降低了作品的格局。三是缺乏藝術提煉而消解表現深度。一些現實題材作品雖以當代真人真事為原型,但在舞臺敘事方式和傳達人物典型性方面有所欠缺,致使人物質感不足,缺乏藝術感染力和表現深度。四是追求“大制作”而忽略藝術內涵。一些作品不惜重金提升舞臺效果,但因立意膚淺、內容空洞、缺乏內涵而無法觸及人們的心靈與情感。尤其在電影領域存在過分依賴粉絲效應、斥重金打造“大IP+小鮮肉”模式的現象,這使影片終因忽視藝術性和精神品質,難以獲得好的社會效益。五是生搬外來模式而弱化本土原創力。盲目模仿、克隆國外既有模式,使一些作品或節目脫離了本土文化語境與本土藝術特質,嚴重影響了我國本土藝術原創力的發揮。
針對當前文化藝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報告》從藝術創作的實踐經驗出發,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報告》認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需要文藝工作者擔當起偉大時代所賦予的使命與責任,秉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創作原則,堅守工匠精神,不急功近利,堅持品質至上,不斷打造符合時代精神、體現中華文化特質的藝術精品。文藝原創力的提升需要堅定文化自信,深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需要文藝工作者廣泛深入基層生活,開展文化藝術的調研實踐,通過“身入、心入、情入”的體驗方式,深刻感知和理解傳統文化藝術及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從中獲取靈感,并努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融入藝術理念及藝術創作之中,以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加以外化,使藝術創作更加有力地展現中國智慧、中國氣質、中國精神。《報告》還認為,中國藝術創作領域的很多問題的根源在于藝術評價標準的失范、本土藝術理論體系的薄弱。按照西方理論框架構建本土學科體系及套用西方理論剪裁中國人的審美問題是批評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因此藝術理論工作者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努力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從厚積的中華文化中開掘新的理論視角,作出基于民族立場和本土視域的理論闡釋,構建中國特色的藝術理論與批評形態對文化藝術的建設發展十分重要。此外,《報告》建議要充分發揮藝術獎項的價值引領功能并健全文藝生態的維護和保障機制,鼓勵并推動藝術與生活的深度融合,這將成為保障和助力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