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王府非遺服飾秀:傳統再造與東方美學
時裝,唐代也稱“時衣”“時服”。這些式樣最新的時裝,蘊含著時間意念,往往展現了時人的審美偏好與精神風貌。在中國服飾文化的特定語境中,服裝不僅是多項傳統工藝的物質載體,而且體現了“唯禮是尚”的先民智慧。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系列活動在北京的恭王府博物館舉行。此次非遺服飾秀充分發揮了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與現代服飾設計創意融合的引領作用,讓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充滿東方氣質的新中式服飾給秀場嘉賓以深刻而獨特的美學體驗。
傳統工藝強調創造性的手工勞動和因材施藝的個性化制作,其包含的文化元素充分反映出華夏民族的文化內涵,其純熟的工藝手法則源自先人在實踐中逐漸累積的寶貴經驗。然而,隨著社會整體節奏的加快,工業化生產方式大行其道,傳統工藝日漸式微。
這個節點上,傳統再造尤為重要。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傳統再造提供了優質的文化生存空間。先民的一些制衣技巧仍然適用于現今的服裝裁剪,能夠與現代時裝產業相契合。傳統服飾所具有的師法天然、人隨天道的品格特點,也為新中式時裝提供了形而上的理念支撐。而非遺服飾秀正是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現代延伸,在動態展示的過程中傳遞著厚重的民族精神,發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此次恭王府非遺服飾秀為傳統工藝產品搭建展示平臺,并進行有關傳統工藝振興的宣傳、研討及交流等工作,拓寬了傳統工藝產品的推介渠道。開幕式上,五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亮相,用真誠質樸的語言將自身與傳統工藝的故事娓娓道來。非遺傳承人的現場講述,一方面使傳統工藝發展現狀的傳達更為立體生動,另一方面也讓時裝背后的制作環節從幕后走向臺前,喚起人們對傳統工藝及從業者的關注。
如今,新的消費文化已日益顯現。不同于以往消費者年齡層次的割裂狀態,當代越來越多的人因其共同的審美品位而聚集成群,形成了獨特的圈層文化。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時裝行業的風格細分化趨勢明顯,而對于堅持新中式風格的服飾企業來說,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作用愈加重要。
其中,“白鷺為霜”專場以二十四節氣為靈感,以《詩經》為文化意境。設計師通過各種褶裥的巧妙應用,將中式服裝的靈動飄逸之韻注入現代的服飾廓形,并不流于單一的符號元素,更加符合現代人的穿著習慣和審美需求,成功拓展了新中式風格的外延市場。
透過此次非遺服飾秀,幾點規律性總結或許能為中國時裝行業的傳統再造提供些許借鑒:
善用傳統工藝,涵養東方美學。此次非遺服飾秀的大多數時裝在不同程度上運用了傳統工藝,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時裝的實穿性強,適用于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場景,而穿著者將隨時隨地身處東方美學的唯美意境,不知不覺間浸潤于傳統文化的魅力。
樹立品牌意識,凸顯強烈風格。參加非遺服飾秀的設計師品牌風格各異,或濃墨重彩,或清淡雅致。品牌風格的凸顯是迅速打開市場突破口、獲取相應消費群體青睞的關鍵之處。在提倡個性、鼓勵創意的今天,消費者在不斷找尋適合自己的品牌,而企業在對接市場時也應充分考慮消費者需求,強化自身風格。
注重秀場展演,營造整體意境。“藝針憶繡”系列以苗族古歌《春之歌》 開場,“白鷺為霜”系列則以古琴曲《良宵引》開場,皆與其自身的整體風格十分吻合。服裝、模特及場景風格統一,共同營造了浸入式的秀場體驗。
回望悠悠歷史長河,文明在演進中不斷發展,吸收著新的時代內涵;文化也在交流中不斷得到豐富,激發出新的活力。立在時代潮頭,中華傳統文化結合著時代精神,繼承發展,煥發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