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助力敦煌文物保護 “數字供養人”公益募捐項目上線
敦煌莫高窟第55窟面臨自然損害的風險,亟須進行數字化保存。
6月7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中國敦煌石窟研究保護基金會、騰訊公益、新華公益合作發起的“數字供養人”公益募捐項目,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線。
“數字供養人”項目在互聯網平臺發起公開募捐,6月8日起通過微信“朋友圈”廣告的普發形式,倡導社會公眾特別是年輕人,關注文化遺產保護,參與敦煌壁畫彩塑的數字化保護。項目所籌集的款項,將用于將莫高窟第55窟的壁畫以300DPI的高分辨率圖像永久保存,數字化成果也將應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和展示。
“敦煌莫高窟自北魏開窟1600多年來,部分洞窟受到嚴重侵蝕和破壞。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敦煌莫高窟的保護,有效治理了滲水、風沙、病害等對洞窟的侵害。”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告訴記者,敦煌莫高窟自然老化的過程只能是減慢,尤其還處在開放當中,光線、溫濕度的變化會影響到壁畫的褪色和塑像的開裂。實施數字化保護是將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永久保存的最有效措施,也是讓觀眾立體化、深層次、全方位進行藝術欣賞和體驗,使不可移動的敦煌文物突破物理空間,通過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實現共享的手段。
敦煌莫高窟共有735個石窟,其中有壁畫的492個,經過多年努力完成了180個洞窟的數字化。“盡管國家每年安排部分資金持續進行數字化工程,但距離盡快和全面數字化的目標還是遠遠不夠的。”勵小捷說,因此,利用互聯網優勢,面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對敦煌石窟進行數字化保存,是希望參觀過敦煌的、想參觀敦煌的和想了解敦煌的人參與這個項目,與更多朋友分享這個項目,都來做保護敦煌的“數字供養人”。
莫高窟第55窟是敦煌石窟代表洞窟之一。它建于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前后,由當時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出資修建。洞窟現存倚坐彌勒佛像三身,菩薩像三身,弟子像一身,另塑力士像兩身,是莫高窟保存最好的一組宋代彩塑,造型衣飾有唐代彩塑的余韻。第55窟面積為585.6平方米,面臨自然損害的風險。
和以往傳統文化保護類公益項目不同的是,“數字供養人”項目在保證文化嚴謹性的基礎上,更加關注大眾的公益體驗及年輕群體的表達方式。“數字供養人”公益項目用戶通過創意廣告,在騰訊樂捐平臺捐贈0.9元,就可以成為“數字供養人”。“用戶不僅可以了解到敦煌的‘供養人’文化典故,還可以近距離感受敦煌壁畫之美,獲得敦煌的‘智慧錦囊’。”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總經理李航表示,“智慧錦囊”是由敦煌的壁畫故事以及當代喜聞樂見的智慧妙語,匹配不同用戶隨機生成。
“2017年底,騰訊和敦煌研究院發布戰略合作,共同啟動了‘數字絲路’計劃,‘數字供養人’是雙方合作的首次落地成果,也是騰訊創益計劃中的一部分。”李航表示,“數字供養人”公益活動是希望延續敦煌供養人文化,通過數字化創意演繹敦煌壁畫藝術,鼓勵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參與敦煌的數字文保工作,傳承“一帶一路”的歷史文化。
“互聯網+傳統文化保護,讓文化遺產重煥生機是本項目的亮點。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募集,籌款目的是對55號窟進行數字化保存,數字化成果將全方位應用到敦煌文化的深度挖掘闡釋,以公益的方式展示給廣大‘供養人’。”勵小捷表示,數字化保護、互聯網傳播,讓更多人通過參與這一公募項目,從而讓人們更多地了解敦煌,讓敦煌文化走進人們的生活。
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表示,希望通過“數字供養人”的形式,一方面推動莫高窟數字化保護,讓大家都來關心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和弘揚,另一方面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參與其中,讓他們更了解中國的文化遺產和傳統文化。
“雖然洞窟本身是不可移動的,但是我們通過數字的形式放到網上去,讓大家共享這些寶貴的資源,讓這些資源全部活起來,一方面讓敦煌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通過數字化的工作,促進各類文化產品的開發。”王旭東告訴記者,敦煌莫高窟的數字化進程正在穩步推進,目前每年能完成20個左右洞窟的數字化工作,將來要把所有的洞窟實現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