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扶貧”的新探索 四川召開阿壩州深度貧困地區文化扶貧現場推進會
壤塘縣壤巴拉藏式陶藝傳習所學員正在進行陶藝制作 付遠書 攝
6月5日,由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扶貧移民局指導,阿壩州人民政府主辦,阿壩州文廣新局、壤塘縣人民政府承辦的“阿壩州深度貧困地區文化扶貧現場推進會”在阿壩州壤塘縣召開。會議推進文化和旅游部關于“非遺+扶貧”工作要求,推廣壤塘縣文化扶貧經驗,對調動深度貧困地區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引導社會各界參與支持四川省貧困地區文化建設,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壤塘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德發介紹,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近年來采取“政府扶持、傳承人自主創辦”的方式,鼓勵扶持傳承人創辦傳習所26個,涵蓋覺囊唐卡、藏族石刻、藏香、藏醫藥、藏茶、藏式陶藝、覺囊雕刻、摩尼喜旋傳統服飾、藏紙等。促進了1400多人從事非遺生產性保護,帶動了眾多貧困戶孩子就業創業。
截至2017年底,26個傳習所中實現利潤的有15個,累計實現近500萬元的經濟效益。如宗科石刻傳習所20人,年均業務在60萬元左右,實現人均增收3萬元。與此同時,投資1億元建設非遺傳習創業園,并以此啟動了以中壤塘為核心、以南莫且濕地和則曲河風景名勝區為雙翼的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
在對外文化交流方面,壤塘將上海、浙江、綿陽作為文化發展“橋頭堡”。于2016年在上海金澤工藝社成立了覺囊唐卡、覺囊梵樂、覺囊試輪藏香、覺囊雕刻藝術等9個非遺項目傳習基地,100余名傳習人員入駐其中。
會議現場,四川省文化廳副廳長竇維平表示,近年來,四川省利用非遺資源優勢實施精準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充分發揮蜀繡、羌繡、竹編、唐卡等非遺資源優勢,帶動群眾居家就業、增收致富;實施人才培養、技藝創新,組織深度貧困地區非遺傳承人成建制地到省內外高校參加學習培訓,提升非遺傳承人的傳承能力和水平,增強非遺項目的發展后勁。深入挖掘開發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非遺項目的多重價值,聚合創意設計、運營管理、營銷推廣和金融投資等方面的資源,推動非遺與文化旅游、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規劃處副處長張雪英對近年來阿壩州運用非遺改善當地經濟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她說,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也開展了諸多和扶貧相關的工作,包括傳統工藝振興、非遺保護利用設施建設、文化生態保護區等方面。她建議,未來,阿壩州要根據各縣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非遺+扶貧”工作,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推廣先進典型,提高非遺扶貧效率,運用互聯網平臺傳播非遺,從而達到創造品牌效應、多渠道銷售的目標。
四川省阿壩州州委副書記、州長楊克寧表示,壤塘縣的實踐經驗,為阿壩全州脫貧攻堅、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提供了有益借鑒。下一步,阿壩州將進一步提煉總結,在全州推廣壤塘文化扶貧經驗,充分發揮文化在脫貧攻堅中的“扶志”和“扶智”作用,努力實現貧困地區群眾“口袋”和“腦袋”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