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唱響原生民歌 傳承非遺血脈 ——廣西創新手段展示“最廣西”的聲音
    來源:光明日報 | 周仕興  2018年06月07日08:21

    前不久,“廣西民歌會”總決選及系列活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來自廣西各地的優秀民歌手齊聚一堂,同唱本土民歌,共展民歌魅力。

    “廣西民歌會”承自廣西品牌活動“暢享民歌”。從2010年開始,廣西民族博物館通過持續舉辦“暢享民歌”活動,廣泛收集、展示原汁原味的廣西原生民歌,給各族民歌一個同場展示、交流、創造的舞臺,使一些瀕臨失傳的古老民歌在文化繁榮發展的新時代重新煥發出蓬勃生命力。

    八桂大地又飛歌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無事不歌、隨心而唱,孕育出豐富而獨特的原生民歌文化。據不完全統計,廣西民歌涵蓋12個民族、2000多個歌種和唱腔,是一座極為豐厚的非物質文化富礦。民歌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記憶,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民歌賴以生存的環境也發生急劇變化,許多珍貴的原生民歌缺乏年輕一輩的喜愛和傳承,只能隨著老一輩的離去而急速消亡。”廣西民族博物館館長王頠憂心忡忡地說。

    為了讓古老的優秀民歌文化不斷流,從2010年開始,廣西民族博物館推出“暢享民歌”活動,通過選秀而不以選秀為目的,收集、展示原汁原味的廣西原生民歌,給各族民歌一個同場交流創新的舞臺,延續民歌的“血脈”。

    “暢享民歌”活動深受各界民歌愛好者熱捧。活動迄今已連續舉辦5屆,吸引了1.3萬人次參賽,囊括近100廣西原生民歌歌種及一些優秀的民歌改編、新創作品,初步建立起廣西民歌數據庫。

    去年起,“暢享民歌”改版為“廣西民歌會”,在原有成功經驗基礎上融入多方力量,講述歌者的傳歌之路,解讀民歌的文化內涵,讓廣西民歌非遺血脈代代相傳。

    打破圍墻入民間

    “山歌都是心中出,哪用船裝水載來?!睆V西民族博物館黨總支書記梁志敏介紹說,博物館收藏有豐富的廣西民歌文化相關文物史料,但最豐富最鮮活的民歌文化蘊藏在民間的田園山野中?!皶诚砻窀琛被顒又荚谕黄撇┪镳^圍墻的束縛,讓所有原生態民歌同臺獻唱、同煥光彩。

    “暢享民歌”活動采取民歌選拔賽模式,與近年來時興的“聲音選秀”形式相近卻有著本質不同——不一味看重歌手的嗓音、表演,甚至不那么契合大眾的普遍喜好,“越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民歌,越備受青睞”。

    崇左市龍州縣天琴藝術傳承中心的壯族歌手羅鳳梅自小在壯族村落長大,會彈壯族特色樂器天琴,會唱壯族金銀調等地道民歌。羅鳳梅的演唱得到專家評委的一致好評,但在多數人聽來,她唱的曲調并不朗朗上口,純壯語演唱更是“難倒”了不少觀眾。但如果仔細聆聽,可以聽出她獨特的唱腔和歌聲中許多不斷變化的微妙轉音,而這正是廣西民歌的特點和精髓。2016年,通過“暢享民歌”推薦,羅鳳梅和搭檔組成的“雙鳳朝陽組合”亮相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民歌大賽決賽,在全國舞臺上唱出了“最廣西”的聲音。

    正是秉持為原生民歌“發聲”的初心,“暢享民歌”活動自舉辦以來,賽制、規則不斷調整優化。2012年,“暢享民歌”在南寧之外增設了三江、宜州等3個分賽區,2015年又增至5個賽區,涵蓋柳州三江、百色隆林等少數民族聚居、民歌資源豐富的地區。為盡可能多輻射邊遠山區,便于更多隱于山野的農民歌手登上舞臺,分賽區多設置在縣一級,將農民參賽的成本降到最低。

    便利的比賽,使得越來越多的民間“好聲音”慕名而來。2012年,“暢享民歌”的舞臺迎來了三江侗族自治縣的幾位賣菜大媽。她們以自己居住的“坡尾寨”為組合名稱,演唱當地瀕臨失傳的《六甲歌》,從海選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最終獲得二等獎。

    “暢享民歌”舞臺上,令人驚艷的“草根”民歌手不勝枚舉。隆林各族自治縣素苗姑娘龍亞腰,自小生活在深山里,沒上過學,卻在跟著爺爺上山勞作的過程中學會了最正宗的素苗山歌。她的歌聲雖然在十里八鄉小有名氣,卻從來沒有機會走出大山。

    2015年“暢享民歌”隆林分賽區,在當地文化站的推薦下,龍亞腰坐著丈夫開的摩托車趕了80多公里山路,終于站上了“暢享民歌”的舞臺。這個安靜的姑娘穿著自己親手縫制的嫁衣,一路唱到總決賽,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歌星”。

    星星之火正燎原

    經過7年的努力,“暢享民歌”活動贏得越來越大的社會關注度,活動品牌逐漸形成,在廣西及周邊地區熱愛民歌的民眾中樹立了良好口碑。

    2013年,一位從貴州趕來參賽的彝族小伙演唱的彝族原生民歌,風格獨具,給評委和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來自年青一代的傳承力量——平果二小嘹歌隊和三江和里小學侗族大歌隊。他們參加過多屆比賽,每一次參賽,小朋友們都在老師的帶領下跋山涉水、長途奔波,但舟車勞頓并沒有澆滅他們的參賽熱情,帶隊老師們更是一致表態:再困難也要讓孩子們把民歌唱下去。

    令人欣慰的是,“暢享民歌”促使各地文化行政部門、學校開始重視當地民歌的傳承工作。2012年,隆林壯族歌手梁桂花以一曲壯族原生情歌《離別曲》獲得非專業組二等獎?;氐剿ぷ鞯穆×置褡鍖嶒炐W后,梁桂花在上課之余也教授學生唱傳統民歌,并時常組隊參加表演和比賽。隆林縣民委也定期開展了“民歌進校園”活動?!半m然只是很小的改變,但足以令人期待:民歌,終有一天會回歸人們的生活。”梁桂花說。

    “暢享民歌”改版為“廣西民歌會”后,在原有基礎上融入多方力量,以“傳承”為思路,通過篩選、培訓、展示等形式,將最原汁原味的廣西民歌與電視傳媒、現代舞臺表現形式相結合,最終以老、中、青結合,草根民歌手與專業表演藝術家合作的方式,呈現一場民歌會演,最大程度地激發社會大眾的共鳴。

    活動嘗試改變以比賽為核心的模式,聚焦民歌傳承的實踐者——民歌手本身,為他們提供學習提升的機會,創新設置了“民歌薪傳社”,邀請知名民族音樂教育家、歌手和音樂人前來教學,力求從民歌傳承、創新發展的角度給選手們一些新的經驗和思考。

    “將傳統與現代結合,這可能是探尋傳統民歌現代發展的必由之路?!蓖躅Q說,“為民歌注入活力,讓收藏于博物館的具有藝術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展廳,由冷冰冰的遺產、文物變為熱騰騰、活生生的民間藝術,在百姓的暢享中生根、開花、結果……這是我們博物館人在新時代的一項新使命?!?/p>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暖暖|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100|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97精品国产手机|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国产精品伦一区二区三级视频|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麻豆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亚洲日本久久久午夜精品|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久99久精品免费视频热77| 久久精品亚洲日本佐佐木明希| av蓝导航精品导航| 97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久久国产美女免费观看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尤物| 乱人伦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2021 | 2020精品自拍视频曝光|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电影| 91精品视频播放| 国产99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短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视频|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