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服務亦需精細化
在國際博物館日剛剛過去、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之時,中國的博物館紛紛舉辦慶祝活動。在上海舉辦的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中,主辦方公布了第十五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項目,揭曉了年度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等。在廣州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中,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文化遺產公開課、文化遺產主題展演等活動也將陸續展開。此外,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河南、湖北、浙江等地也舉行了豐富多彩的活動。
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的重視、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尊崇,加上博物館自身的不斷努力,我國博物館事業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的熱播,也引發了更多人對博物館的興趣。但如何讓人們將走進博物館變為常態,我們的博物館顯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目前,博物館的功能已經發生了從重展示研究到重服務質量的轉變。服務已經成為衡量博物館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部分。這就需要博物館注重人們的參觀感受、提供多元體驗、注重打造細節。最近逛故宮博物院,看到偌大的紫禁城多了不少椅子。以前,人們逛故宮累了,有的往地上一蹲,有的往欄桿上一靠,既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影響了景區的風貌。如今,一把把座椅、貴妃靠出現在城墻旁、花園里、樹蔭下,供人們休憩。故宮添加椅子,背后反映了管理者思路的轉變。博物館要考慮每一個參觀者的切身需求,給參觀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務。
博物館如何吸引年輕觀眾,看似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卻考驗著博物館服務。借助新方式、新手段,各地的博物館正在探索多種形式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曾經高高在上的博物館變得更為親切、生動。恭王府推出“錦繡中華”中國非遺服飾秀系列活動,將苗繡、亮布、蠟染等多項國家級非遺與現代服飾設計結合起來,在博物館動態展示非遺之美。除了非遺服飾秀、振興傳統工藝學術論壇之外,恭王府還推出非遺進景區群眾體驗服飾秀,讓人們參與和體驗。北京正陽門管理處設計了“北京雨燕”卡通形象,推出京津冀博物館教育扶貧項目——“雨燕計劃”,以三地博物館文化資源為載體,通過資源共享實施精準扶貧。這些都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培養了新的受眾群體。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這其實是提出了新的命題,那就是將博物館參觀者打造成為博物館受眾,根據受眾的習慣、心理等,推出更精細化的服務。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給博物館科學管理和服務提供了智慧方案。博物館可以根據其實際承載力、觀眾游覽的舒適度等要素,在保護文物和開放公眾之間達到一個平衡。文創產品的開發、博物館教育的開展,又讓博物館有了更多創新的手段,將博物館文化傳播得更為深遠。
“走進博物館,就仿佛走進了歷史深處。”當我國的博物館數量已經達到近5000家,當走進博物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人文化休閑的旅游選擇,博物館需要強化服務意識,從策展、教育、研究、推廣、宣傳、品牌等方面,深度精耕細作、全方位提升,完成與受眾的深度黏合,讓參觀博物館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