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費縣:巧手“繡”出致富路
在扶貧車間,學員之間相互切磋技藝。
卞成飛與社區居民一起做手繡
“家里割完麥了?”“今年拾掇得早,趁不忙過來取點樣,再干些繡活。”初夏麥收時節,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崔家溝社區扶貧車間,這些應景的對話成為當地居民靈活就業的一個縮影。
群眾所說的“繡活”,正是依托當地非遺項目——費縣手繡技藝制作沂蒙香荷包、虎頭帽、肚兜等的一項手藝。近年來,借助“非遺+”理念,在扶貧車間為社區群眾增技、增收提供“雙保險”的同時,“一針一線”也成為牽引崔家溝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的極大動力。
為脫貧拾起“老手藝”
崔家溝社區扶貧車間的開設,與鄉親們的致富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車間負責人卞成飛是費縣手繡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社區百姓的致富帶頭人。一段曾經“窮怕了”的經歷,讓她致力于自主創業。
2009年,卞成飛嫁到崔家溝,呈現在她面前的是行路難、吃水難、村民就醫難等一系列難題。“當時,我對山里狀況一無所知,但相信憑借勤奮定能改變落后局面,假如有一天創業成功了,一定要幫助村里解決缺水等問題。”
于是,卞成飛與丈夫一起走上了創業路。最初,他們籌集資金引進雕刻機生產牌匾、裝裱字畫,漸有起色后,卞成飛重歸家庭,繡花、看孩子、操持家務。能否找到一種帶動周邊婦女靈活就業的門路?她首先想到的就是當地民間的老手藝——手繡。“我從小熱愛美術,喜歡收藏老物件,老一輩也留下了不少手繡作品。”卞成飛坦言,自己曾將民間手繡技藝加以研發,利用此前牌匾生意鋪就的銷售網絡,首次贏得商機。
“菏澤的一家客戶一次性求購60個香荷包。”簽下首單的情景讓卞成飛至今記憶猶新。從最初一人制作到逐漸吸納學員,從2012年擁有第一間工作室到2013年起走上展會,費縣手繡逐漸為更多人所熟知。卞成飛則集傳承人、推廣人、培訓老師于一身,忙得不亦樂乎。“我自己活得有奔頭,居家人員平時多了些賺頭,非遺技藝也有了更多被人們了解、喜歡的機會。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卞成飛說。
助力居民“穩得住”“能致富”
崔家溝是山東省定重點貧困村,地處費縣西南山套,共530戶1670人,其中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半。
崔家溝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是當地發揚新時期“沂蒙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實干的一項成果。現今的崔家溝社區有住宅樓16棟、社區服務中心1處、老年公寓50套,2016年3月底,原先530戶居民一次性整體搬遷至現址。社區扶貧車間正是于那時落成的。
作為吸納上樓居民二次擇業的“居家靈活就業中心”,當地政府為該扶貧車間提供政策優惠——搭建平臺、減免房租,集中力量解決婦女“不離土、不離鄉,在家就能奔小康”的問題。這與卞成飛最初的心愿不謀而合。
“沒想到,多年前自己迫切希望改善鄉村面貌的夢想提前實現了。政府提出易地搬遷不僅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手繡技藝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化零為整、大有可為。”在扶貧車間優先為困難群眾提供固定崗位的同時,卞成飛還發展了一批在家做工的“散戶”。“不出門,不出院,看著孩子做著飯,一天能掙幾十塊”在崔家溝一帶成為現實。
78歲的李以英是崔家溝社區居民,她坦言,按自己一天繡5片荷包算,每天收入近50元。“當了一輩子農民,離開土地還能有這樣一份收成,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李以英說。據村民梁士興介紹,每有新的繡法,車間就有專人負責傳授,“老手藝”不斷翻新樣,也讓她們這些見證了費縣手繡技藝傳承發展的“老人”頗感欣慰。
據崔家溝社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社區在周邊大力培育服裝加工、木業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同時,積極挖掘非遺特色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成績有目共睹。據相關資料顯示,崔家溝社區扶貧車間香荷包等產品年銷售額達400余萬元,近年來已為社區群眾126人提供工作崗位,助力34名貧困人口脫貧。
輻射效應加快“走出去”步伐
依托“一針一線”的手繡技藝,在為崔家溝發展振興助力的同時,也在周邊形成輻射效應。目前,費縣手繡在崔家溝社區外,形成了費縣“沂蒙大姐居家靈活就業基地”和天蒙旅游區、平邑縣九間棚等6處加工點,“常態化”設立的培訓課,為“送活到戶、培訓到家”的手工藝產出模式提供了保障。
楊敏是扶貧車間的固定工,學習手繡已有兩年多。如今,她不單在車間完成各項手藝,還經常到加工點輔導學員。“通過學習,我掌握了不同繡法的針法、配線、配色,可以將實踐經驗分享給初學者。”楊敏坦言,幾年下來,自己不僅物質上富裕了,還通過努力讓非遺技藝走進千家萬戶,而最為關鍵的是十里八鄉的農民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通過工藝“能手”們的帶動,周邊婦女、殘疾人等5000余人加入手繡制作,該非遺項目的受眾面也得到較大拓展。
費縣手繡還與互聯網、旅游、展會等融合,積極探尋發展的可能。種種實踐正加速著手繡技藝和崔家溝人“走出去”的步伐。“通過參加各類輔導培訓、交流學習,個人技藝和能力迅速提升,我明顯感到視野更加開闊了。”楊敏說。
堅守技藝本體
在集制作、體驗、展覽于一體的崔家溝社區扶貧車間,各式各樣的展品琳瑯滿目。其中,光香荷包就有1000多種,各式虎頭帽20余種,手繡鞋墊、煙袋包等一應俱全。“費縣手繡集中體現了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和沂蒙地區的風土人情。”卞成飛認為,非遺傳承應融合“老味”與“新意”,力求雅俗共賞。她舉例說,費縣手繡以棉麻質地為主,區別于江南一帶的繡品,針法有齊針、平針、挑花、鋪花等種類,牡丹、荷花、梅花等都有不同繡法,盡管技藝難度不一,但基本功和核心手藝不能丟。“在熟練掌握傳統的基礎上,我還研發出立體繡、撮針繡等針法,使繡品上的人物與花鳥形象更生動、更逼真,而這就屬于出新的部分。非遺如果一成不變,也將難以為繼。”她說。
卞成飛坦言,當前手繡創意人才不足、產品一問世就被模仿等現象都是該項目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她希望政府在促進版權保護、搭建交流平臺、推動人才培養等方面出臺更多細化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