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蘭國立博物館:運用數字化導覽豐富觀展體驗
一對老夫婦在“Toi藝術”展覽的肖像畫單元使用數字化導覽設備
伴隨世界各地博物館數字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各式各樣的數字化導覽設備走進博物館,成為現代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些數字化設備對我們的觀展習慣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它們的存在對展覽起到了怎樣的輔助作用?什么樣的數字化導覽設備能夠最大限度豐富觀展體驗?新西蘭國立博物館的數字化體驗團隊為解答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實驗、調查和研究。
新西蘭國立博物館很早就在展覽中引入了數字導覽設備,為了讓觀眾觀展體驗更豐富,在過去一年里,該館組建了團隊,研究人們在展覽中使用數字化導覽設備的習慣。
博物館為什么會使用數字化導覽設備?在博物館中,每一件展品都有屬于自己的標簽,一般是用來描述展品的尺寸、年代、作者等基本信息,但當展示的對象包含很多物件時,用于描述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背后的故事等的文字就會增加,這也會使得相應的標簽內容過于冗長,讓展示空間變得壓抑和沉悶。數字化導覽設備的引入成為最佳解決方案,它不僅可以減少視覺過載,更能為觀眾提供豐富的、具有吸引力的觀展體驗。
新西蘭國立博物館在“昆蟲實驗室”展覽中首次引入全數字化導覽模式,數字化設備嘗試以“自然映射”也就是在屏幕上還原展品展示空間的方式為觀眾解說展品,在屏幕上觀眾可以看到與實際陳設相對應的展品圖像,點擊進去便可以進一步了解相關昆蟲的故事。展覽結束后工作人員發現,除了色彩的因素,點擊率與昆蟲的大小也成正比。此后,在“瑯貢法卡塔:光與影的故事”展覽中,工作人員引入8個數字化導覽設備。通過觀察,工作人員發現,很多觀眾雖然會使用數字化導覽設備,但卻不會與之互動。此外,觀眾使用數字導覽設備的平均時長僅為2分鐘,盡管全部內容需要20分鐘才能觀看完。
以往展覽的經驗讓工作人員開始思考,如何能讓觀眾想要了解展品的細節,不會因為展品尺寸的大小而錯過精彩的故事?如何能讓觀眾在數字化導覽設備上停留盡可能長的時間?如何能讓觀眾與數字化導覽設備產生互動?
今年3月17日,經過一年的籌備,新西蘭國立博物館新館的“Toi藝術”展覽與觀眾見面。展覽中,數字化導覽系統的引入獲得觀眾和媒體的一致好評。尤其是肖像畫展示單元,整面展覽墻上沒有一個標簽,采用全數字化導覽。數字顯示屏的主頁面依舊采用“自然映射”方式,按照展示墻的原貌還原畫作,為了突出尺寸較小、不易被觀眾注意到的畫作,工作人員設計了一個循環展示動畫頁面,突出每一幅畫作的細節,并為每一幅畫作標注了一個只有一行字的小故事,讓觀眾不用與設備互動就可以了解畫作背后的故事。點擊進入后,一些更具體、深入的信息便會出現,除了有關畫作的詳細介紹,觀眾還可以放大查看肖像細節,將畫作翻轉到相反位置、查看畫作修復前后色彩的變化、使用專業成像技術查看不可見圖層……
事實證明,新西蘭國立博物館在數字化導覽設備上嘗試的改進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一些觀眾在導覽設備前停留的時間超過了20分鐘。從不同角度切入的解說內容滿足了不同觀眾的需求,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觀眾通過印刷宣傳材料了解展覽內容,或只能走近展品觀賞細節的觀展習慣,讓展品背后更精彩的故事走近觀眾。為了讓觀眾能停下腳步使用數字化導覽設備,該館還在相關區域設置了休息座位,做到每一個細節都在為數字化導覽設備的成功介入而服務。博物館相關負責人稱,新西蘭國立博物館還將繼續就觀眾使用數字化導覽設備參觀展覽的相關體驗進行調查研究,希望不斷優化數字化交互體驗式的觀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