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術到科普創作分幾步”主題沙龍舉辦
從科研到科普并不是簡單地符號轉化,如何將晦澀的學術內容轉化成大眾能夠接受的表現形式?各學科的普及方式能否有共性?怎樣能讓公眾持續關注科學事件?2018年5月24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主辦,協會科技記者與編輯專業委員會、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承辦,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協辦的2018年第八期“繁榮科普創作 助力創新發展”系列沙龍之“從學術到科普創作分幾步?”專場在京舉行。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黨委書記、副理事長王康友出席活動并致辭。王康友所長提到,科普創作對于推進新時代的科普工作,對于提升公民的科學素質起到源頭活水的作用,非常重要。作為主流媒體有責任從正面引導公眾的價值觀,把充滿正能量的好的創作內容用更好的傳播形式傳播給更廣泛的公眾。并且,傳播應符合需求、以人為本,不應簡單灌輸,優秀的科普作品和傳播應該與公眾有互動有交流。
本次沙龍活動的主持由北京卓眾出版有限公司總編輯張品純和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北京科技期刊學會秘書處辦公室主任林育智擔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科研支持部副主任、IJAC編輯部主任陳培穎,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記者張春玲,中國科學報社編輯、記者馮麗妃,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節目負責人劉星以及《汽車導購》雜志編輯、視頻編導肖雄建5位不同領域的科技、科普傳播工作者,向觀眾分享其所在工作領域中的科普創作經驗。
陳培穎從期刊編輯的角度出發,用精煉的語言介紹了其團隊如何將科普宣傳的方法借用到學術論文的傳播與推廣中。并以其所在期刊為例,分享了他們團隊是如何利用各類社交媒體、針對不同受眾,讓其容易理解學術內容的精髓,也讓論文不再“枯燥”。
張春玲就科技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如何做科普進行了分享。張春玲認為,每一條科技類新聞的播報其實都是在做科普。他們的科普就是用電視語言、文字和畫面進行有機的設計和組合,揭開科學的面紗,給觀眾帶來一個非常直觀的印象。她還分享了電視媒體做科普新聞存在的幾大難點、做好科普新聞應該掌握的技巧、BBC等國外媒體是如何用視頻做科普的以及科普新聞該如何更好借助新媒體等值得大家深思的觀點。
馮麗妃結合其日常工作,從傳播話語的角度,同觀眾探討如何把采訪獲得的“一手”、“硬”科學,加工為能夠吸引公眾閱讀、幫助其了解科學的文本形式。她認為,在后文字時代,科普報道應該具有故事性,而不是給讀者一堆沒有感情的文字符號。她用大量的例子告訴觀眾,想要做好學術與科普的“二傳手”,除了將事實更客觀地呈現出來以外,也要善于利用“標題”做噱頭,也要讓導語更“抓人”。
劉星帶觀眾了解了當下生活科普類電視節目的特點與趨勢。介紹生活科普類電視節目/短視頻的內容生產、融媒化傳播實踐。從構建美好生活的時代背景出發,以國外優秀的科普類視頻節目為例,分析目前國內科普類視頻節目所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并作出了展望。
肖雄建就其團隊從“紙間”到“指尖”的變革與掙扎為例,為觀眾帶來精彩講解。肖雄建介紹,在這個全民短視頻的時代,傳統紙質期刊如何順應潮流轉變方向,讓固有讀者甚至更多人愿意了解汽車類科普視頻是其團隊能夠成功轉型的關鍵。他向觀眾分享了其團隊是如何從頭學起、不忘初心,力求將實用的養車知識科普給所有有需要的消費者。并介紹了團隊的拍攝技巧、劇本創作花絮、熱點傳播、使用器材等優質內容“干貨”。
沙龍結束后,各位專家和與會人員進行了熱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