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點亮城市“會客廳”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的啟示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入口字體設計及遠處“海之夢”主題雕塑。
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城市文化公園已成為一種新的時代需求。作為一種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間形態或模式的代表,文化公園的建設,可以在傳統文化基因、地域文化資源、城市生態特色、城市當代形象等方面實現深度結合,優化提升公共文化空間品質,使之成為城市的“會客廳”。坐落于泉州的大型“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便是很好的例證。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中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一帶一路”國家倡議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也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飽含著古老與現代、包容與開放等文化特質。2015年,作為國務院批準的唯一的區域性國際藝術節,由文化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以“情系亞洲,逐夢海絲”為主題在泉州拉開序幕,“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同期舉辦。兩節并舉意在為“一帶一路”搭建“文化走廊”,吸引相關國家和地區參與藝術交流,促進文明互鑒,共贏發展。對于一個具有優質文化資源的城市,如何以當代創新激活傳統,打造開放交融型的“城市會客廳”,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中央美術學院受邀對泉州市臺商投資區百崎湖畔一個市民休閑公園進行藝術提升,通過調研分析,我們提出將其建成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的建議和構想,得到文化部和泉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立足泉州,放眼世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盛況使人生發歷史遐想,更產生未來愿景。“藝術公園”的建設,既要凸顯中國古代文明對世界的貢獻,又要展示“海上絲綢之路”各國、各地區的文明創造與文化精華以及今天共建“一帶一路”的情懷。這對回眸歷史、彰顯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一個美麗中國,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的策劃,建立在對“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與各國藝術傳統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整體設計規劃包括了園內的主雕塑、入口造型、媒體建筑與光藝術、園區導視系統和“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宣傳片,然后分期實施漸次完成。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中央美術學院人文、設計、雕塑、建筑、規劃等多學科協同創新的優勢,探索大型社會文化藝術項目創作的新機制。根據規劃,“亞洲園”用地面積1069畝,以互聯互通、文化融合、經濟發展為主題,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三大航線為文脈,全面挖掘并展現“海上絲綢之路”亞洲各國的歷史、文明、藝術和生產生活風俗,用文化藝術的點、線、面構成公園的整體景觀;用“移步換景”的空間結構形成引人入勝的感受層次;在表現形式上,通過雕塑、水景、建筑、媒體等藝術方式,呈現亞洲不同地域的藝術風貌,提供亞洲文化藝術的體驗之旅;最重要的是緊緊把握“海上絲綢之路”這個文化主題,以“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前世今生”為統領,按照各地區藝術文化特色,引入名家大家作品,形成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四個文化片區。公園開園后,成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主題活動場地,更是為泉州市民開辟了一個向世界講述“海上絲綢之路”故事的精神交往空間。
在規劃上,園區的主要景觀布局為“一脈兩湖三區五灣八景”。“一脈”是指公園內一條聯系東西方向的生態景觀脈;“兩湖”為東區逐浪湖、西區海月湖,通過“浪”“海”之字形和字意,描繪景湖活力水形、追憶泉州海文景意;“三區”為形象展示區、休閑游憩區、健身活動區;“五灣”即沿環狀湖岸設置的景觀與休閑為一體的五個景觀水灣——月藍灣、觀瀾灣、追風灣、漁人灣和流霞灣;“八景”為月之島、燈之港、帆之濱、舵之向、思之源、風之子、浪之花、綠之林。策劃者和建設者共同追求的是,無論在地的主人還是踏訪的客人,置身于這個堪稱泉州城市“新會客廳”的公園中,感受的是有著泉州味道的“海絲”風情。
定位為“藝術公園”,就要求園區內一步一景,每一景都是一件公共藝術,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段海康、公共藝術設計師趙國明率團隊在落實項目定位上精深構思,反復推敲,從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入手,廣泛收集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資料,提取典型元素,化為當代創意。在公園入口處,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師吳帆專門設計了開放式的主題墻,“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石雕字體由中英文分別呈現,長數十米,高約兩米。在中文字體上,不是選用已有的字體,而是專門設計成具有舒展和浪漫氣息的海洋形態,仿若迎風飄展的絲帶,表達出歷史上“梯航萬國”的長卷意境。段海康、趙國明創作的公園主雕“海之夢”是全園的主體形象,通體為白色鋼結構,由一高一低兩片帆葉組成,自底座向上高35米,既是公園內最高的建構物,更是一件體現“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的大型公共藝術。雕塑以凹凸造型營造出實體和“虛空間”的結合,在長天流云和粼粼波光的襯映下,如夢似幻,生動詮釋了“海上絲綢之路”從歷史走來、向世界延伸的內涵。
“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一番壯闊而豐富的景象,在用藝術的方式表達時,既要體現歷史的真實,更要傳達藝術的美感,作為公共藝術,尤其要提供觀賞的參與性,為此,園區的大型雕塑、園林設計、藝術小品、功能建筑和導視系統各方面的單體創意與相互關系就需要構成“視覺的交響”。一組以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為線索,長達百米、人物造型近百的群雕“絲路盛景”是“再現”的重點,群雕采用中國傳統史詩敘事方式,選取典型“海上絲綢之路”元素和泉州符號,逐一展現人類對海洋的向往、昔日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的景象以及宋元時期泉州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輝煌。作品既強調雕塑本身的敘事性和感染力,又讓觀眾可以接近甚至可以穿梭漫游于雕塑隊列之中。由上海園林設計院主創設計的“水鏡廣場”在大理石鋪設的寬闊廣場上宛如一面明鏡,將藍天白云、紅花綠樹以及遠處的帆影主雕悉數收映,鑲嵌在地面的噴霧頭噴射出水霧,霧氣朦朧中,仿佛令人重返泉州港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的非凡場景。為了讓公眾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線路,還專門設計了“海絲漫步”石刻地圖,標識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路線。
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對稱于“海之夢”帆影兩側的園林式大型藝術裝置“山園”(“綠房子”)和一座采用泉州傳統建筑材料建造的“夢窗”(“紅房子”)。其中,“山園”由著名建筑設計師朱锫對一座普通的停建建筑改造而成,著意傳達中國傳統園林的空間體驗,由一個個方正的矩形錯落有致地組合而成,2000多平方米的垂直面和1000平方米的頂層,全部鋪設了綠植,在格局上有天有地,小空間的隔斷使其充滿傳統院落和樓閣之感,并通過“一窗一景”的設計方式來營造意境。“夢窗”由中國美術學院教師王欣擔綱設計,融入了閩南建筑特色,在大墻上特別釆用了“出磚入石”的砌法,用磚石書寫出山海畫意,從顏色到結構均體現出閩南建筑的文化特質。兩座各具特色的建筑相映成趣,透過它們公眾既能感受自然風景,又能理解和領會中國傳統文化。
此外,吳帆結合主雕“海之夢”的造型和園區大門字體,為“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設計了整套標識系統及導視系統,現代簡約的標識和導視牌也為園區增添了海洋文化的氣息。青年導演李鵬飛牽頭執行制作了公園主題宣傳片。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副院長常志剛組建的“媒體建筑和光藝術”創作團隊完成了園區“光藝術”領域的相關設計,置于園區入口處的“媒體建筑”在白天呈現出海洋洋流和魚群游弋的動態,夜晚時燈光亮麗,猶如片片滾動的海浪。
中央美術學院有著多年對于“絲綢之路”藝術研究的傳統和積淀,成立了“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致力于將“絲綢之路”藝術研究成果應用于“美麗中國”的文化建設,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的首期建設就是一次成功的實踐。以“亞洲園”為開端,整個藝術公園還將開啟后續建設,總規劃用地面積達萬畝之多,以期為文化名城泉州插上呼應歷史、引領未來,建立友誼、對話世界的藝術之翼。隨著“亞洲園”的落成,“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落地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論壇”連續舉辦,“古泉州(刺桐)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活動的展開,泉州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上將擁有更加充分的自信。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總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