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精絕人的衣冠服飾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緣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以北100公里處的尼雅遺址,在漢晉時期是西域36國之一的精絕國所在地。從尼雅廢墟現有的遺跡來看,這里曾經有村落民居、牛舍羊圈、水塘澇壩絡,這都印證了它曾經是繁榮一時的國度。關于精絕人的服飾在史籍中難以見到,尼雅古墓中出土的大量服飾實物,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萬世如意”錦袍
袍 服
1959年,民豐縣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了東漢時期“萬世如意”漢字銘文錦袍。這件保存較為完好的錦袍,出土時色彩十分鮮艷。袍服身長122.5厘米,款式為“胡服”:直領、對襟、窄袖、緊腰、寬踞,其側加縫一塊三角衣料,增加了下擺的寬度。袍的領襟和下擺用繡有“延年益壽大宜子孫”的銘文錦制作。錦袍質地厚實,以絳紫色為底,配有淡蘭、油綠、白色的茱萸紋和飄逸的云紋。
1995年,尼雅1號墓地3號墓出土了一件漢晉時期的黃藍方格紋錦袍。錦袍身長122厘米,通袖長225厘米,款式為交領、左衽、寬袖,下擺寬大,兩側開衩。這種下擺兩側開衩的衣裝特別適合游獵騎馬時穿著。錦袍的下擺和衣袖間還有用絳、綠色方格紋組成的條帶。錦袍紋飾簡單,但十分規整,表現出濃郁的生活情趣。錦袍的領、襟表現出典型的中原風格,而兩側開衩則是西域服裝的一個特點,由此可知這件錦袍是西域與中原服飾文化融合的產物。
棉布刺繡男褲。
褲 裝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當時精絕人的褲裝可分為筒褲和燈籠褲兩種形制。1959年,尼雅古墓出土一件東漢時期的男夾褲,用粗棉布作面,寬腰大襠,褲腿口與山普拉古墓出土的燈籠褲相比,顯得比較寬大。褲腿用草綠色細絹鑲綴,以綠地動物花草葉紋為主繡,草綠色細絹為底,配以絳紫、黃、寶藍、白等各色絲線,運用鎖繡法繡出卷草葉、豆英、金鐘華等紋樣,紋飾的枝蔓循環繁復,表現出漢代高超的織造工藝,同時顯示出漢代織錦“錦繡并用”的特征。
“德”“宜”“子”“生”銘文錦帽。
帽 子
地處沙漠腹地的精絕國人,除了戴毛質的帽子之外,絲綢縫制的帽子也為他們所喜愛。帽子主要有圓頂和平頂兩種。1995年,尼雅1號墓地8號墓出土的一頂錦帽保存得較為完好。帽子高24厘米,口徑30厘米,帽身織錦為白地,用藍、綠、絳3種顏色顯出茱萸、云氣和人物紋樣,并在紋飾中穿插有“德”“宜”“子”“生”等隸書漢字。帽里以素絹為襯,帽口鑲寬5厘米的革緣,帽后綴兩根湖藍色絹帶。
風帽是一種附有下裙的帽子,在發生沙塵暴時十分實用。1959年,尼雅東漢墓出土了一頂用白絹縫制的風帽。1995年,尼雅漢晉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帽子形制也十分奇特,帽頂上縫著一個紅絹面、里襯毛氈、白絹鑲邊的“鳳頭”形裝飾,上有動物毛發及珠飾。
紅地暈裥緙花靴
靴 子
靴子是西域居民的傳統衣式。1995年,尼雅1號墓地3號墓出土的一雙紅底暈裥緙花靴的樣式十分獨特。靴子長29厘米,高16.5厘米,用皮、絹、氈等多種材料縫制,靴面中央的白底上織并蒂花卉圖案,起到了錦上添花的裝飾效果。靴子構思巧妙,形制新穎獨特,是新疆古代鞋靴中的精品。
精絕居民的著裝習俗散發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無論男女都戴各種帽子,有時也扎頭巾,頭梳辮發,內穿夾衫或夾袍,外著長袍,用各色織帶束腰,下穿長褲,腳穿各種質地的襪子、皮鞋、皮靴、氈靴和絲履。為了防風防沙,衣服采用立領,領部兩端還綴有幾條系帶,體現出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女子服飾更注重內衣的變化,內著襦、衫、襖,下穿長裙,這些都體現了漢晉時期西域服飾豐富的文化內涵,表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當時精絕人的服飾受中原絲綢服飾的影響,在原有的皮革、毛織物的基礎上,增加了棉布和絲綢,服裝款式、色彩和紋樣日趨多樣化。特別是中原的絲綢文化影響了西域服裝,古墓中出土的帶有漢字銘文和中原風格圖案的絲綢服飾和面料,都反映了這一特點。
以精絕國為代表的西域服飾是各族人民審美的產物、心靈物化的形式。與中原溫文爾雅的服飾相比,西域居民的服飾表現出粗獷與剽悍。與此同時,西域居民也十分重視服裝的裝飾性,無論是袍、褲、裙、襦,還是鞋、靴、襪,他們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鑲飾。尼雅古墓中還出土了各種化妝和梳妝用品,還有各種女紅用具、項飾、戒指、耳飾等,這些都顯示了漢代西域服飾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