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人們精神的共鳴點
今年春節檔,電影《紅海行動》以良好的口碑“低開高走”,票房一路上揚,遠超預期。這使筆者想到一個問題:在《紅海行動》上映前,沒有多少人能想到要看這么一部電影;如果沒有這部電影,大家也會將時間用于觀看其他影視作品。這說明文化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供給主導”的市場。人們的文化需求不同于其他商品,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即使有人有某方面的興趣愛好,具體想要欣賞什么,也只有等到作品面世才能去選擇、品評。特別是對涉世未深、鑒別力不足、文化欣賞帶有一定盲從性的青少年來說,這種供給的主導性更明顯,影響也更深刻。
供給的主導性決定了文化市場的可塑性,意味著創作生產的主動權,同時也意味著責任和使命。對一般的商品生產者來說,找到需求就等于找到了市場。但文化產品不同,它具有審美、教化、認知、娛樂等多重功能,與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息息相關。作為市場主體的創作生產者,必須進行有選擇的供給。在中華民族由“富”向“強”的新時代,文化興盛需要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文藝創作生產必須從新時代的責任和使命出發,多向人們提供溫潤心靈、啟迪心智的優秀作品,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圍,塑造一個供給與需求良性互動、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市場。為了追逐經濟收益打“三俗”牌、制作兜銷“愚樂”的“爛片”,甚至炮制出誤導毒害下一代的“兒童邪典”等做法,都是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受眾極不負責的行為,必須進行有效抵制,嚴加制止。
供給的“主導性”,要求創作生產者必須積極主動地發掘新創意、推出新作品。中國有底蘊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波瀾壯闊的抗戰文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文藝創作空間巨大。央視近期播出的《經典詠流傳》節目,把中國傳統古詩詞與現代音樂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展示了詩詞和音樂文化的藝術魅力,得到廣泛好評。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電視劇《絕命后衛師》等,都是這方面的力作。如果沒有不斷的發掘和創新,這些文化瑰寶就難以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有人用“限制多”“審查嚴”來為自己創作不出好作品、打不開市場開脫,本身就是偽命題。那些一味跟風的做法,無異于守著“金山”去“討飯”,最終必然被人民拋棄、被市場淘汰。總之,持續創新才是文藝創作生產的核心競爭力。
要贏得市場,關鍵是贏得人心。文藝發展史證明,社會主流審美和價值取向總是與民族文化底蘊和時代精神息息相關。當前,文藝創作生產也應積極順應新時代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潮,傳播中國價值,體現中國精神,抓住人們精神的共鳴點。做到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文化需求的主動脈,抓住了市場供應的主動權。從《戰狼2》到《紅海行動》,這些作品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它著力表現了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形象地展示了復興中的大國氣象,與觀眾產生了強烈的思想和情感共鳴。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我在故宮修文物》、電視劇《雞毛飛上天》《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等成功的作品,都是從不同角度弘揚時代精神、激發人們斗志的優秀之作。相比之下,一些格調不高的偶像劇、IP劇在2017年則明顯遇冷。可見,把握市場需求的關鍵,在于把準時代脈搏、弘揚主流價值;降低市場風險的關鍵,在于提升社會洞察力和藝術判斷力。
(作者:袁正領,系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綜合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