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成為文化底色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刷屏朋友圈的是“第一屆文物戲精大賽”H5應用。它讓人們在對文物“戲精”的幽默調侃中認識了各地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新媒體技術與思維給文物藏品及其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傳播帶來了無限可能。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不少文博機構和文化單位嘗試采用新形式、新手段,讓文物遺產“活”了起來。
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超過3萬處革命歷史紀念舊址,各地的革命文物更是不計其數。近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共同舉辦的“紅色記憶V計劃”活動便是紅色文化創新傳播的一次嘗試。
該活動首先面向全國征集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微電影、微視頻和微動漫,鼓勵廣大公眾特別是當代大、中學生,通過微影視的創作,重溫革命歷史記憶,講述革命文物的故事。由著名主持人朱軍制作的節目《信·中國》日前在央視播出,節目通過發現、朗讀鮮為人知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書信,并在制作中采用立體投影技術,讓觀眾穿梭回革命年代,觸碰優秀共產黨人的鮮活形象和崇高信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從革命文物出發,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幫助觀眾挖掘故事、了解人物,與單一的文物展陳相比,確實更易被接受。“紅色記憶V計劃”征集的優秀作品在未來將被投放到全國各地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屆時觀眾可以欣賞到“紅色”版本的“如果文物會說話”。這些緊跟時代潮流、貼近大眾審美的傳播手法,讓原本嚴肅甚至呆板的文物變得生動、親切,一些高科技手段,如動畫等的運用,也讓觀眾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性和先烈的情懷。
各地現存的革命文物提供了豐富的紅色資源,文物背后的故事正是對寶貴紅色傳統的完美詮釋,而新的技術與群眾樂見的形式正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鏈條。在文博事業煥發新生的今天,將這三者結合,把紅色記憶融進民眾文化生活,讓歷史永被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