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科幻讀者選擇獎(引力獎)在北京揭曉
5月19日,首屆中國科幻讀者選擇獎(引力獎)在北京揭曉
劉慈欣、小姬出席頒獎典禮,加菲眾主持。
5月19日,首屆中國科幻讀者選擇獎(暨“引力獎”)的獲獎名單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報告廳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公布。最佳長篇小說獎由韓松的《驅魔》摘得。最佳中篇小說獎頒給陳楸帆的《怪物同學會》,最佳短篇小說獎則有兩位獲獎者,分別是韓松的《十環,或二零三八年,北京四十二分鐘》和晝溫的《沉默的音節》。
引力獎是參照科幻最高獎雨果獎的評選機制而設立的華語科幻文學獎,旨在以平等開放的機制,獎勵評選每年度優秀中文科幻文學創作。首屆引力獎的提名作品和獲獎作品均由首屆亞太科幻大會付費會員投票決出。根據組委會公布的統計數字,共有152張有效投票,這個票數決定了三個獎項最終的勝者。
韓松的《驅魔》榮獲引力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的《驅魔》是知名科幻作家韓松“醫院”三部曲之二,人工智能“司命”掌控著一艘載滿老年男性病人的醫院船,航行在一片紅色海洋中。當人工智能發現病的不是人,而是世界時,決意消除人類,故事由此展開。
《驅魔》于2017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此前曾獲得過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評論家宋明煒認為,這部小說語言的迷宮讓讀者經驗迷離的未來史,意象幻覺后面透露著不可見的真相,是韓松又一部新浪潮佳作。
陳楸帆的《怪物同學會》榮獲引力獎最佳中篇小說獎
陳楸帆的《怪物同學會》寫的是因為一場令人為難的考試,學生的報復導致大學老師死亡。幾年之后,老師的女兒將這個班級的同學騙到一場同學會上,繼續完成了老師留下的考試。事情逐漸脫離理性的疆界,每個人都開始變成自己內心外化的那個怪獸,它們超越了物理和現實,讓一切都失去控制??人人心中都有不愿回首的過往,也都希望通過某種行為改變自己,但改變,真能如我們所愿嗎?這是小說提出一個沉重的命題。
韓松的《十環,或二零三八年,北京四十二分鐘》晝溫的《沉默的音節》獲引力獎最佳短篇小說獎
在《十環,或二零三八年,北京四十二分鐘》中,韓松讓自己通過時間旅行,來到了20年后的北京,從十環一步步來到城市的最中心。今日嶄露頭角的科技企業,在那時控制和管理著一切。在這個小說中,我們很難概括這個未來北京是“烏托邦”還是“反烏托邦”,它細致、復雜,充滿魅力。
《沉默的音節》則是一篇創意獨特的與語言學相關科幻作品,聲音的領域極其廣闊,大多數人由于語言文化的限制,終其一生也只曾發出過很少的音節。小說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假設:如果打破語言的界限,發出前所未有的聲音組合,我們的身體會有怎樣的回應?
“引力獎”的評選參考雨果獎模式,由所有購買了會員資格的會員一人一票評選出來,從規則上增加防刷票的措施。主辦方表示,“引力獎”是一個起點,讓科幻迷的意見能夠真正成為決定獎項歸屬的標準。同時,也希望同世界科幻大會和“雨果獎”一樣,亞太科幻大會和“引力獎”能夠互相支持,讓科幻讀者的意見和呼聲被所有人聽見。通過讀者投票,增加科幻作品的質量,縮短優秀作品與讀者的距離。
該獎項是亞太科幻大會(APSFcon)的組成部分。亞太科幻大會由未來事務管理局與全球創新者大會(GIC)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作為科學指導單位,APEC青年國際創新社區作為支持單位,是亞洲-太平洋地區首屆最高規格的科幻行業盛會。
頒獎典禮現場
(編輯:尹超 攝影: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