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珠江三角洲的多民族文學創作與觀察
    來源:民族文學微信公眾號 | 邱婧  2018年05月18日11:10

    “好些年了/我比一片羽毛更飄蕩/從大涼山到嘉興/我在羽絨服廠填著鴨毛/我被喚作“鴨頭”時遺失了那部《指路經》/好些年了,村莊在我的離去中老去……”彝族“80后”詩人吉克阿優曾在詩歌《遲到》中寫道。

    2015年,一部描述打工者生活的紀錄片《我的詩篇》風靡全國。紀錄片詳細記述了6位打工詩人的生活狀態,以此紀念自殺的工人詩歌愛好者許立志。這6位詩人中,就有來自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吉克阿優。

    近年來,中國工人文學不斷進入國內外研究者的視野。然而,這些研究對日益壯大的少數民族打工文學創作群體鮮有提及。從發展現狀來看,少數民族打工文學主要集中在外出務工群體聚集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

    當下,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有大量的工廠雇傭了來自西部的少數民族工人。民族學家阮西湖曾在描述新興的都市人類學學科時提及:“早期城市人口民族成分比較單一,現代化社會的城市居民及其文化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這樣的描述同樣適用于對珠三角地區文學創作的考察——少數民族工人數量的增加,也導致了文學創作的增多。

    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寫作者開始表明族裔身份

    事實上,珠江三角洲地區少數民族工人書寫出現時間不算晚。只不過在當時,發表的工人文學并未被標明族裔身份。比如,在當代工人文學場域亮相較早的苗族詩人劉大程,2001年從湘西故鄉到廣東東莞打工,同年開始創作詩歌。2005年,他出版了代表作長詩《南方行吟》,并由此被漢語詩壇所接納,成為中國打工詩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南方行吟》中,劉大程描述了打工者在南方漂泊生存的真實生命體驗,鄉愁與流動則成為其詩歌創作的關鍵詞。但是,他并未直接表明自己的苗族身份,他的寫作被主流學界納入工人文學研究的視野。

    后來,珠江三角洲地區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寫作者開始表明族裔身份。他們是將都市經驗和家鄉的文化傳統同時進行書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大先曾提及,在全球化的人口與信息雙重流動中,“流散族群的書寫,比如東莞的打工文學,就有胡海洋(滿族)、楊雙奇(苗族)、阿微木依蘿(彝族)、木蘭(侗族)、夢亦非(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作家。他們將身上背負的母族文學因子帶入到后工業的語境中,這樣的文學尤其具有時尚和主流城市文學容易忽略的內容”。

    近年在《民族文學》上刊發較多作品的彝族散文作者阿微木依蘿,初中肄業后輾轉于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之間,在謀生的同時,開始創作散文和詩歌。她現居東莞,其作品經常書寫熟悉的大涼山故鄉,又常常與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相對比:“山里人喜歡酗酒。他們倒在地上,以為倒在草原上那般瀟灑,他們放聲高歌,以為騎在健馬上奔馳,以為在摔跤比賽。總之,只要他喝醉了,所有的地方都是他的草場,所有人都是他要摔在地上的手下敗將……”這樣的表述,極為生動地描寫出了彝族人愛酒的形象,然而現實發生的語境,卻是在東莞這座工業城市。

    土家族打工詩人任明友曾經在《尋找》一詩中,不僅表明了自己的土家族身份,而且呈現了少數民族詩人在原鄉想象和工業文明之間的掙扎和陣痛。在這首詩中,詩人在返鄉的過程中試圖重新尋找丟失的土家族文化傳統。他把“南方—家鄉”的模式解構并重新拼接,這樣的詩歌創作之于少數民族詩人的族裔身份而言,是開放式書寫,作品融合了民族傳統與都市生活的雙重體驗。

    民族共同體的記憶成為創作的內核

    壯族作家亞明現居佛山,他的家鄉是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從創作特色來看,他致力于書寫兩種類型的小說:壯族家鄉的風物,以及流動人口在城市底層的生存狀態。他創作了兩個文化地理學向度的意象:壯族“垴坳寨子”和廣州“京和村”,他的小說敘事大多在這兩個場域內發生。前者指向他的故鄉壯族村寨,后者則是他所熟悉的代表著底層生活體驗的城中村。在他早期創作的鄉土題材小說中,寨子在全球化的洪流中顯然處于邊緣化的位置,而寨子里留守或被邊緣化的“雅禁”或“阿大”(壯語“巫婆”和“外公”之意)是鄉土小說敘述的對象。到了關于“京和村”的系列小說敘事中,作家實際上敘述了一個位于都市中流動的底層——一個虛構的、多元化的、與鄉土緊密相連的小社會:這里既有逼仄陰暗的樓房,也有爛尾樓;既有懵懂的少年,也有超市的打工妹,還有城中村的美發店老板等各種角色。在這樣的都市底層空間內,族裔身份漸漸隱匿,取而代之的是流動人口的話語想象。

    在珠江三角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學場域里,除了漢語創作之外,母語創作也是重要的一環。

    2013年,西南民族大學的幾位彝族青年大學生創辦了一本彝語詩刊《荷爾》。刊物的主編為暫居廣州的青年詩人馬海伍達。“荷爾”在彝語中意為“詩歌”,廣義上指一切可以吟詠誦讀的語言材料,如彝族經籍、喪葬唱詞、克智爾比(彝族母語)及用現代彝語創作的詩歌散文等作品。

    馬海伍達本身也是用雙語進行創作的。他曾經在《拾魂》中寫到:“在荒蕪的群樓里/拾得幾個憂傷的石頭/難道,眾神都曾在/此間摔倒?/魂影草從關節中長出/扯一棵,給一個石頭/得把所有石頭還給媽媽/請打開靈盒/讓受傷的眾神回家/也讓我回家(此為漢語譯文)”作為一名具有彝學專業背景的寫作者,馬海伍達將彝族史詩的元素雜糅以漢語新詩的寫作路徑,表述了當鄉村傳統文化遇到危機時的焦慮與不安。

    同樣暫居廣州進行母語創作的,還有藏族青年詩人崩子·康造。他同時用藏漢雙語進行創作,活躍于當下藏族青年文壇。他在一首藏文詩歌中寫道:“當我死去的那一天/請允許我踏著月夜的影子/走向雪山身后的香格里拉/帶走身上能帶走的一切/當我死去的那一天/請允許我留在棺中/埋入故土中陳釀/或許后世有人能將我喚醒。”崩子·康造雖然具有在上海和廣州等地的生活經驗,然而其在文學創作上始終與故鄉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因此,他在創作中也常常會運用關于本民族精神的一些關鍵詞,包括對故鄉的思念和頌揚。

    從這兩位青年詩人在離鄉后對母語文學創作的堅持,不難發現民族共同體的記憶是他們創作的內核。他們的寫作背后,有著十分龐大的母語創作群體。這也是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發展中十分顯著的特征,以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為主,各自完成了族裔身份寫作的集結,出現了彝族母語詩人群、藏族母語作家群等。而作為少數民族母語寫作者的青年人馬海伍達和崩子·康造,恰如其分地成為其中的一員,并且依托這樣的本位性寫作,為當代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文壇展示了中國多民族文學中多元化的一面。

    作為中國文化地理版圖上的漢族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為何會有如此豐富的多民族文學創作?這一數量龐大的創作群體及其作品如何折射廣東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特性?諸多與多民族文學和文化人類學相關的話題還將延宕下去,期待著進一步的研究與觀察。

    刊于《中國民族報》2018年1月24日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拍拍 | 伊人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99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久久|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99热这里只有精品99|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国产精品四凭| 一区精品麻豆入口|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麻豆文化传媒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线二线三线| 欧美日韩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ay一区二区三区 | 八区精品色欲人妻综合网| 精品一线二线三线区别在哪欧美|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51视频精品全部免费最新|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四虎8848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美在线精品视频| 国产综合色香蕉精品五月婷|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旧版|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亚洲精品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国产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