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提·阿斯木:以文學擁抱人類共有的燦爛美好
文學具有神奇的力量,讓我們得以重繪世界的疆域。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夢想,離不開文學帶來的關懷和溫暖。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文學永遠是我們共同的朋友。
在親切的時間的懷抱里,土地和糧食撫養我們成長,文學慷慨地為一代代快樂的人們留下了往昔崢嶸歲月和跋涉星光的滋味和堅韌。不同的語言描繪共同的成長,文學頂天立地地見證了人類的光榮和夢想,在光明燦爛和風雨交加的一切時間里,鏈接了人和人的情感世界,記錄了人類的蓬勃和大地的富饒。作家和詩人們,勞累的翻譯家們,奔波于語言與藝術的波濤,在人心的海洋里留下了金不換的文學作品。
在文學世界里,大家都樂于無私地奉獻著。在每一片土地、每一個民族,作家、詩人們都積極擁抱人類共有的福祉,嘔心瀝血,奉獻出了自己的優秀作品。我們手拉手,心連心,留下了希望和芳香的種子,找到了朋友。這是文學帶給我們的驕傲。
我們國家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資源,多民族語言文學構成了豐富的圖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學道路上,我們要獲取多種語言文學的支持和滋養,以便在交流過程中把握更多的可能性。這實際上是作家、詩人豐富自己的一種捷徑和密碼,也是一種昂首闊步的自覺。作家的追求應該是多方面的,而用多種語言文學的力量充實自己,也是我們作家詩人的責任。
作為一個維吾爾族作家,我深刻地體會到維吾爾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民間文學、口頭文學是一種遠古的溫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詩歌的力量較為突出。
《福樂智慧》《真理的入門》《突厥語大詞典》等名著影響深遠。維吾爾族文學的傳統是多方面的,也是與時俱進的,它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獨特的歌舞和音樂作品,也影響了一代代的作家詩人。在新疆,我們還會感受到中外文學交流帶來的影響。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高爾基、巴爾扎克、雨果等作家的作品的翻譯,讓我們看到了“他者”的鮮花盛開,開闊了視野。
在我們的創作隊伍中,有很多同時用母語和漢語創作的少數民族作家。這為我們重繪文學的疆域創造了新的可能。對于雙語作家來說,文學的根基應該是自己的母語文化,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營養。從這出發,我們走進了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看到了豐富燦爛的世界文學。我們既要積極地繼承傳統文學,也要不斷地借鑒其他民族、國家的文學,創造性地向前走。魯迅先生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牢牢地抓住了本民族文化的根脈,同時睜眼看世界,在“拿來主義”的借鑒里豐富了本民族文化,留下了供我們學習欣賞的經典著作。我們要走出去,再走回來,從而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我們自己有什么,現在需要什么,要借鑒什么,我自己怎么寫,寫什么,我的作品對民眾有什么作用……這些問題需要不斷思考。
我們要放眼看世界:整個世界的科技、文化在怎樣發展,我們作家詩人應該怎樣適應時代的要求,應該拿出什么樣的作品?用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學習借鑒、更多的責任,拓展我們的思路,創作我們的作品。
追求進步和完美,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共同追求。我們努力建立了物質的金窩銀窩和精神的金窩銀窩,努力處理好“個體”與“他者”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精神文化的力量。美無處不在,留住美,創造美,在現代理念的航道里,在道德和文學藝術的作用下,不斷地抓住和諧的韁繩不放,這是實用而靠得住的力量。生活是人人手中的金歌名曲,能不能唱好這個曲子,需要毅力和保持熱愛生活的天性,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需要作家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文學重繪的疆域是廣闊的。每一種文學金礦都為人類的進步、和諧留下了芳香各異的鮮花。在歲月的撫慰下,將會誕生更多的珍珠瑪瑙。
刊于《文藝報》201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