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推進少數民族文學繁榮,為文化戍邊貢獻文學力量
云南有25個少數民族,其中15個為云南獨有民族、16個為跨境民族、8個為人口較少民族。自改革開放以來,云南少數民族作家隊伍已得到日益發展壯大。在全省2044名省級作協會員中,有658名少數民族作家會員,比例占全省作協會員32%;在全省249名中國作協會員中,少數民族會員有112名,所占比例將近一半。如今,云南2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書面文學作家,白族、彝族、納西族、哈尼族、藏族還形成了本民族的作家群體。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云南15個獨有少數民族,不僅有自己本民族的作家,還有自己本民族的中國作協會員。在歷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評選中,云南作家獲獎作家人數位居全國第一,已達101人次。云南的民族文學,既是云南文學事業的一張特色名片,也是中國少數民族創作隊伍的中堅力量,在傳承與繁榮云南民族文化中功不可沒,已經成為了弘揚主旋律,宣傳黨的文藝方針、文藝政策的重要隊伍。在文化戍邊、文化軟實力輸出等方面也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云南少數民族作家的實際情況是,作家隊伍龐大,人數眾多,獲得“駿馬獎”的人次居全國第一,作品數目可觀。但是真正的少數民族文學大家不多,有影響的少數民族文學精品太少。我們經過調研發現,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遇到的“瓶頸”比漢族作家更甚,已成為推進民族文學事業發展的掣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少數民族作家一般起步較晚,所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又受地域、環境、視野、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局限,致使他們的文學創作難以有更大的突破與超越。在與漢族作家的文學競爭中,他們常常處于不利的地位,是中國文壇的“弱勢群體”。云南的少數民族作家,大多分布在邊疆、基層,人口較少民族作家則全部分布在邊境或經濟極欠發達的貧困地區,要解決他們“走得出來”、“學得進去”、“寫得出來”、“發表得了”的問題,是個綜合性很強、需要多方面協力支持的工作。對民族地區,經濟要脫貧攻堅,文學“扶貧”也不能落下。
2.少數民族作家幾乎都來自基層,擁有豐富的本民族文化資源,帶著與生俱來的異域文化背景,一旦跨文化用漢語進行文學書寫,他們的表達能力便受到極大的制約,有好題材但駕馭能力不足,有好故事卻寫作技術不高。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民族的寫作者,用自己母語以外的語言進行文學創作和文化研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少數民族作者學會漢語書寫已屬不易,用漢語文學語言來傳遞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反映社會現實、表達自己的生活與理想則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3.缺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引導機制和相關政策。云南是一個民族文化大省,卻是一個“小作協”,其機構設置和經費不足與建設一個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極不匹配,也極大地制約了云南文學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云南全省現在沒有一名嚴格意義上的體制內專業作家,大家都是利用業余時間搞創作。是在文聯、作協體制內的作家,深入生活往往是蜻蜓點水式的、應急式的,作家下基層掛職體驗生活也常受到各種因素制約。云南少數民族作家創作條件則更為艱難,在他們的創作起步階段,缺乏經費支撐,也少有接受培訓、文學交流之機會,他們受到的文學鼓勵與溫暖、感受到的文學氛圍與熏陶,遠遠少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漢族作家。
4.堅持用民語寫作的少數民族作家舉步維艱。少數民族用漢語創作和用本民族語言創作,對于中國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化繁榮都同樣不可或缺。我省有雙語(漢語、民語)創作能力的民族作家并不少,但往往需要自己去找錢出書,稿費收入少得可憐。我省的景頗族作家木直·瑪波,多年來堅持用本民族語言寫作,已出版了四部景頗文的長篇小說,迄今已發表200多萬字景頗文作品,其作品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在境外景頗同胞中的影響力甚至超過在國內。因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邊疆地區的社會經濟發生的巨大變化,也深深吸引著境外的景頗族同胞,他們也亟需了解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但瑪波每出一部長篇小說都要四處去找錢,自己僅得幾千元稿費。這極大地打擊了民語文學創作的積極性。云南的許多少數民族均為跨境民族,他們的文學創作和文化活動勢必影響到境外的本民族同胞,是文化軟實力輸出最有利的抓手。近年來,云南省作協采取納入“重點扶持”的方式對用民語寫作的作家實行部分補貼,但因涉及面大,標準難以確定,僅是杯水車薪。多年來,省作協吁請政策性支持的努力沒有得到有效回應。改革開放之初,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相繼創辦民語文學期刊,現有公開刊號的民語文學期刊僅保留西雙版納的《版納》(傣語),德宏州的《永罕》(傣語)、《文蚌》(景頗語)三種,辦刊均已超過30年,但經費很少,十分拮據。以景頗文文學刊物《文蚌》為例,這是一本每年出四期的文學季刊,大16開,64個頁碼,每期印3000冊,辦刊經費僅12萬左右,稿費每千字才120元。基本作者隊伍常年有40到50人。景頗族是個跨境民族,境內有14萬人左右,而境外僅在緬甸就有200萬人。景頗文的《文蚌》文學雜志已經發行到東南亞一帶,甚至流傳到印度阿薩姆邦,雖然發行數量不大,但很受境外景頗同胞歡迎,甚至還有十來個境外的作者經常來投稿。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民語文學作品和民語期刊對邊疆維穩、民族團結、反對分裂、文化軟實力輸出,已經取得了一定作用,這是別的方式不能替代的。但是民語刊物和民語文學創作遇到的困難,我們也應引起充分的重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作家協會對推進繁榮云南文學事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在行業指導、創作扶持、文學評論、作家培訓、對外交流、會員發展、文學評獎等方面,都時常讓我們基層作家受益匪淺、倍感溫暖。
(作者系云南作協駐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