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基層”
“基層”總是相對的。相對于中國作協,吉林作協就是“基層”,而就中國文學的社會組織體系而言,省作協其實還處于一個中觀的層面,縣、區作協及其文學存在,才是真正的“文學基層”。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的文學工作不僅在基層發現了文學,還發現了這樣一個“文學基層”。比如在吉林省,絕大部分縣區都成立了作協組織,各自都有100到200不等的縣區作協會員,他們在所屬的區域大多辦有文學刊物,興辦活動,發揮著文學的影響。吉林全省縣區以上的作協會員規模已達5000人左右。我們還發現,在活躍于地方縣區的各類文藝協會組織中,作協組織往往是規模最大機構機制最為成熟的,也是最為活躍的,這證明至今在廣闊的“基層”,穿透強勢的自上而來的影視文化“罩門”,母語的文學交流方式仍然是最為基本、最為方便、被認可和推崇的,這使“文學基層”的形成有了自然基礎。
我們如何對待這樣的被稱為基層的文學。他們往往是被遮蔽的,我們所不夠熟悉的,熱情、執著、謙虛、卑微、無名。更多的熱愛和更少的名利功利,是顯身于我們主流文壇之前的鄭小瓊、李娟、王十月、余秀華們的“基層”狀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省作協的文學工作格局,從主觀取向上有了一個明顯的轉型,可稱之為“一方三邊”。
“一方”,是相對的以純文學嚴肅文學為志業的,并在創作水準(所謂“文學性”)上達到較高程度的主流文壇,是省以上作協的主要工作對象,是我們所熟悉的。“三邊”,一是縣區作協的文學基層;二是網絡文學基層,網絡作家作品與讀者是一種共生現象,背后是一種廣義的文學基層;三是傳統的古體詩詞領域,由于文體方式的時代差異以及現代性根深蒂固的文學等級觀念,也在我們熟悉的主流文壇之下形成了一種文學基層。而在這“三邊”之后,更可牽連出廣大的文學讀者、愛好者、生活者,共同構成了基本的廣大的文學人口。
在這樣的轉型格局下,從吉林省作協近5年的工作看,業已形成的主流文壇及其文學仍然是我們工作的重要支柱,其他“三邊”,我們加強了與省詩詞學會的聯系,但效果不佳,主要是相互間的文體隔膜依然很深;我們成立了網絡文學專業委員會,但工作進展很慢,網絡作家的網絡性格的“宅”,似乎表現出不愿“出宅”的傾向;而對縣區的“文學基層”,我們的工作則產生了一些成效。省作協啟用了一個并不算完美的概念:農民作家,建立了200多人的省文學院農民作家聯絡網,已連續5年出版《吉林省農民作家作品選》,每年都召開農民作家座談會,他們每次都像過節一樣興高采烈來到省作協參會。去年,開展了評選“吉林十大農民作家”活動。既有的主流文學工作加上依托于縣區文學基層的農民作家工作,構建了我們省作協文學工作新的重要格局。
今年3月,我們調研整理分析了226份農民作家的情況樣本,其中有一組數字引人注意:226位農民作家中,41歲到60歲的有166人,占樣本總數的75.8%,而20歲至30歲的只有5人,31歲到40歲的只有16人。這個數字顯示的年齡結構和省級作協、中國作協會員的年齡結構比例十分近似。
由此看出文學基層的兩個問題。一是這個“文學基層”與主流文壇同樣都是我國新時期文學的產物。41至60歲的人居多,表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青年構成了當下“文學基層”的主體,那些新時期前20年取得了成就的作家,通過各種方式上岸發展了,披沙揀金之后,留下當年文學青年守望著如今的“文學基層”。二是“90后”的“文學基層”人數已少到了危機的地步,表明近10余年的網絡文化影響所及,使新時期40年來形成的基層文學人口發生了網絡之外的絕對貧困,起碼是傳統意義上“文學青年”的貧困。而這樣的“文學基層”的危機,同樣是主流文壇的危機。
然而即便是生存于基層一邊充滿勞動一邊抽暇創作,漫長的守望也使他們的文學春華秋實、生色活鮮。我省優秀的農民作家,有的上了中央電視臺,有的在省級以上報刊、出版社發表、出版作品,其中不乏有《十月》《中國作家》《詩刊》這樣的雜志等。我們考察來到了蛟河縣的山村張曉英的家,夫婦倆都是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青年,因文學而結合成家,歷經村民的嘲諷、父母家人的不解,而一直堅持文學寫作到今天。他家現已成為四鄉聞名的文學大院,還形成了一個近70人的由文學創作者、閱讀者、愛好者組成的文學群落。在這大山中的小村莊,我們讀到了他們創辦多年的文學小報《山花》,讀到了他“在生存中寫作”的作品集,還看到了他家舊書架裝滿了鐵凝、林語堂、莫言、史鐵生等作家的作品,上世紀90年代的老版本,粗糙而質樸、溫馨,令人動容。這是一個在遠方的新時期文學及其“文學基層”的共同的微小而巨大的真實存在。
由此看“文學基層”的意義,主要有:1.說明了新時期文學的作家都從哪里來,我們許多人都來自于這個基層。2.說明了新時期文學的基層存在,它使新時期文學的空間變得廣闊。3.沒有這個文學基層,誰買誰讀我們主流文壇創作出來的作品?沒有文學基層,我們如何于生活中安頓我們的“新時期文學”?4.它影響和牽連著基層的廣大文學讀者,構成著基層的地方文學生活,照亮廣大的社會生活。5.僅就農民作家而言,他們的文學表達和表達自身,似乎無法替代,他們沒有多少哲學、形而上情思、先鋒性,卻表達著人的基本情感、基本理念、基本生活,是鄉村振興的文化力量。
“文學基層”和主流的、先鋒的、純文學的、精英的寫作一樣,都是我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的一部分。現在,中國作協在工作安排上加強了文學基層工作,如成立社會聯絡部、舉辦基層培訓班等,是夯實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學繁榮興盛基礎的重要舉措。
“文學基層”是一個感受性主導的文學世界,更是一個我們所謂的“文學性不足”的文學場域。但如果我們把文學性不當成一個絕對的指標而寬容以待,“文學基層”的存在就將會是中國文學之福。
文學走進基層,建設文學基層。作協理應當好文學連接生活與人民的橋梁和紐帶,這是作協在新時代中國的新使命。
(作者系吉林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