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有群農民畫家 左手持農具 右手握畫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鄉村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寧夏西海固地區的這群農民畫家,在廣袤田野上找到了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一筆筆繪出的不只是對鄉土的熱愛和認同,更帶來了實在的經濟收益,展現了向上的精神風貌,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編 者
初夏時節,記者探訪了素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之稱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隆德縣。在這里,一幅幅栩栩如生、皆出自農民之手的繪畫作品——隆德農民畫引人駐足。黃土地上,無數農民畫家用自己的畫筆向世人展現勞作生產的所見所聞,繪出烙上了深深泥土痕跡的耕耘長卷。
畫作源于生活,展現西海固地區人民勞作風貌
藍天白云麥田里,農活忙碌間隙,纏著白色頭巾的農婦正在哺乳懷中的幼小孩童……眼前的這幅畫作《麥收季節》,出自隆德縣農民畫家李彥虎之手。隆德縣位于寧夏南部六盤山山脈西麓,汽車穿行在鄉野道路上,各式鮮艷的手繪墻畫不時掠過,濃濃的文化氛圍隨處可感。
農民畫,作為通俗畫的一種,多是農民自己創作的繪畫和印畫。在西海固這片土地上,農民畫是隆德縣民間畫苑的瑰寶,許多在此生活生產的農民,手持畫筆,描繪鄉間泥土之上的所見所聞。繪畫內容的變化,清晰反映出西海固地區人民生產生活的真實變化。
走進隆德縣六盤山文化城內的六盤人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農民畫陳列館中,公司副經理王曉娟介紹說:“這些畫作源于生活、取于生活、題材簡單,筆法可能不專業,但內容最打動人心。”
呂具生是隆德縣聯財鎮剡平村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年幼時便愛上繪畫。“我去上學的路上,喜歡拿手指在泥土上畫畫哩,見什么畫什么。長大后沒有老師指點,農活干完了,就用畫畫來放松。”呂具生今年56歲,他認為是生活給了他繪畫的智慧,讓他能左手持農具,右手握畫筆。而呂昌生的人生,也因熱愛繪畫而改變。西海固山高溝深,以前,他的手繪畫作無法被外界知曉,只在鄉鄰之間口耳相傳,畫作收入較少。2009年,隆德縣為了發展當地文化事業,建成六盤山文化城,建成后的5年里,政府為經營戶提供減免房租、暖氣費等政策。呂具生便是入駐的第一批商戶之一。“在這里,接觸的人多了,畫就賣得更多了。”呂具生笑著說。
農民畫家注重傳承,帶動了一大批愛好者
在農民畫陳列館中,一幅畫作吸引不少游客觀看:風雪中,一對夫婦帶著幼小的孩子趕著回家。這幅《瑞雪》便是靳守恭的作品,畫作左側有他的落款:農家生活之一瞥。
提起隆德農民畫的傳承,就不能不提靳守恭。
1939年,靳守恭出生在隆德縣沙塘鄉董家溝一個世代務農的家庭,自幼在舅舅的影響下學習繪畫,1980年,他被調入縣文化館工作,成為一名文藝工作者。“外公在縣文化館工作時,從董溝村到隆德縣城有25里路,他多年來都是騎著一輛老式自行車去上班。”靳守恭的外孫趙鵬回憶說,外公的辦公室里除了寬大的畫桌和豎立在旁的各種畫板外,其余擺件十分簡單。
靳守恭的畫作沒有華而不實,盡是展現農家生活的樸素真實。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靳守恭的農民畫以獨特的藝術語言、濃郁的鄉土氣息、新穎的題材、純樸的造型、鮮艷的色彩等特點,受到了各界關注。靳守恭1988年被文化部授予“民間美術工作開拓者”的榮譽稱號,先后在全國各級刊物上發表了200多幅農民畫作品。
“他是隆德農民畫的開創性人物,帶動了一大批農民畫的愛好者,為隆德農民畫的壯大與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隆德縣文化旅游廣播電視局文旅辦主任焦小梅說。
從11歲接觸繪畫,到如今近八旬高齡,靳守恭始終站在農民的視角,繪出一幅幅生動的農家畫卷。趙鵬認為,是黃土地的泥土香給了外公繪畫不竭的動力,“外公為每一幅作品都付出了辛勤和智慧,尤其像《富貴長春》等工筆作品,從底稿開始,構思、草圖、反復修改,往往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完成。”
走產業化發展道路,開發適合大眾消費的文創產品
王曉娟說,農民畫陳列館銷售的農民畫大多售價在二三百元之間。每年農閑時,也就是10月以后,這里都會免費組織農民畫培訓班,近年來參加培訓班的農村婦女越來越多。
最近一次培訓時,培訓班邀請了陜西戶縣的著名農民畫家教授農民畫技藝。不僅請進來,培訓班還會組織學員走出去,定期赴其他地區的農民畫培訓基地進行藝術交流。
當然,農民畫所遭遇的困境也不容忽視。
一方面,城鎮化的進程使不少年輕人離開農地,去城市生活。許多年輕人缺少耐心去學,大多學畫者會中途放棄,農民畫發展面臨著后繼無人、銷售不利的困境。
焦小梅告訴記者,市場對農民畫的發展影響很大,農民畫的銷售渠道還需要進一步暢通,消費者的購買習慣也在倒逼農民畫在展現形式上有所創新。“我們要走產業化的發展道路,將整個固原地區的文化資源整合到一塊,農民畫作為隆德縣文化發展的重點特色之一,在表現形式上將采取更多元的方式,如進行衍生品的設計等,開發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創產品,適合大眾消費。”焦小梅說。
此外,農民畫因畫家生活的所見所聞,往往帶有強烈的一方水土特色,聚焦于農家生產生活的場景。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曾經的一些人力勞作場景已漸漸被機械化生產景觀所取代。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是否會使農民畫的主題有較大的轉變?焦小梅認為,在當代,農民畫的優勢之一便是記錄歷史,應該繼續把握住這一優勢。農民畫可以喚醒人們腦海中的鄉土記憶,或者向年輕人展示農家生產生活的趣味性,這本身便是一種傳承,也是吸引消費者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