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狂人日記》百年祭
魯迅作《狂人日記》的時間是1918年5月,地點是北京。那風還有點冷,但總帶著些春意了。魯迅有篇雜文《為了忘卻的記念》,現代白話文的表述則是:“忘卻”為“忘記”;“記念”為“紀念”??梢?,魯迅時代的白話文與今天的白話文有著很大的不同。本文絕無新史料,亦無新觀點,只是回顧,因為“魯迅”由此誕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畢竟,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發表,至今已經整整100年了,而我們都在使用白話文。
魯迅《狂人日記》的創作過程,在很多回憶錄和傳記中會有一些演繹,其實,還是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自已講述的最生動、簡練,是典范的白話文。
從《<吶喊>自序》中魯迅所講的故事中,我們發現,今天的白話文已經不這樣說了,例如這些句子:
相傳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樹上縊死過一個女人的;
寓在這屋里鈔古碑;客中少有人來;
發了研究的質問了;
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
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
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
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
我們看到以上劃線的這些字、詞、句、語法、修辭都與今天的白話文有些不同,甚至在今天看來有許多“語病”。但是我們隱隱地感到魯迅文字之美,那種足以打動讀者內心的力量。
中國的文體主流由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歸功于新文化運動的那場文學革命,首倡文學革命并提倡白話文者是胡適。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文學改良“八事”,斷言“以今世歷史進化的眼光觀之,則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號上發表了《文學革命論》,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對胡適的予以聲援“余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化革命軍’大旗,以為吾友之聲援。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卞X玄同、劉半農、魯迅等也加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缎虑嗄辍纷?918年1月起,全部改用白話文。
然而,不難發現,胡適的芻議也是以之乎者也的文體寫成,直到《狂人日記》的發表,才真正顯現出文學革命的實績,為白話文學提供了范式。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中自評:“從1918年5月起,《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陸續地出現了,算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又因那時的認為‘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讀者的心。”1920年教育部訓令全國國民學校教科書改用語體文。至此,白話文運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魯迅被稱為現代白話小說之祖是當之無愧的。
語言和文體是隨時代而發展的,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代言文不一致是魯迅們早已論證過的,而白話文就是為了言文一致所做出的革命。魯迅時代的白話文,在今天不過使用了100年而已,這文體一定不是漢語語體的終極。如胡適所說:“文學因時進化,不能自止?!?/p>
白話文古已有之。胡適認為,自佛書進入中國,翻譯者“以文言不足以達意,故以淺近之文譯之,其體已近白話?!痹鲿r有《水滸》《西游》《三國》及無數的戲曲,這些白話文學作品使得家喻戶曉。所以胡適認為:“今人猶有鄙夷白話小說為文學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吳研人皆文學正宗,而駢文律詩乃真小道耳。”魯迅也以他的《中國小說史略》結束了中國小說自古無史的狀態,使白話文進入大學講堂。魯迅在《門外文談》中有一段,把中國文學的歷史從古到今全說清楚了:
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不要笑,這作品確也幼稚得很,但古人不及今人的地方是很多的,這正是其一。就是周朝的什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罷,它是《詩經》里的頭一篇,所以嚇得我們只好磕頭佩服,假如先前未曾有過這樣的一篇詩,現在的新詩人用這意思做一首白話詩,到無論什么副刊上去投稿試試罷,我看十分之九是要被編輯者塞進字紙簍去的?!捌恋暮眯〗阊?是少爺的好一對兒!”什么話呢?
民國時期,識字的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二,平民無法寫古文的作品,魯迅說,歐州的著作家往往是平民出身,因為他們的文字容易寫,中國的文學就不容易寫了。白話文的成功在于普通大眾都可以寫他們的生活和思想。大學教授吳宓就曾奇怪為什么有人要寫一個車夫的事情。魯迅說因為他們住在高大的洋房里,不明白平民的生活。文學革命推行白話文的意義之一就是為了提高大眾的文化,魯迅說:“讀書人常常看輕別人,以為較新,較難的字句,自已能懂,大眾卻不能懂,所以為大眾計,是必須徹底掃蕩的;說話作文,越俗,就越好。”今天的文盲已不多見,這也是白話文的功勞。
白話文是普及了,但中國文章之美又保留了多少呢?魯迅的文章是美的,美的文章才有生命力,不美,誰看?“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這就是魯迅的“作文秘訣”。
魯迅的學歷,只有一張南京求學時的畢業證書,后來到日本學醫,肄業。他的舊學基礎大都來自私塾,在那里幾乎讀過十三經,小說卻是他從小的鐘愛。后來就回國教書了,后來又到北京大學、北師大等教大學??梢娝⒉皇且粋€學院派。從前一節引的《<吶喊>自序》看,他的文章有許多古文的字詞,今天已經不這樣說了,而文章卻保留了獨特的文體之美,這種美被我們今天的規范的現代漢語破壞了很多。應該說,魯迅時代的白話文較今天的白話文要優秀,他繼承了中國文學史上優秀的傳統,又吸取了外國的先進文化,引領白話文學走上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魯迅的文章應是我們現在的人學習的典范。譬如《狂人日記》,只有魯迅那樣的文體才能打動我們,不是么?按孫郁先生的話來說,這是一種獨特的“語境”。我們的浮躁把好的傳統丟掉了,“語境”也沒有了。
如今見過魯迅的那一代人已經徹底沒有了,被魯迅罵過的和罵過魯迅的人都不在了,魯迅愛過的青年和愛過魯迅的青年也都不在了,留下的只有魯迅的文章和回憶魯迅的文章。魯迅生前從未謀求不朽,也許真的也會朽。隨著時代的進步,“狂人”都變正常了罷。無疑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戰爭、逐漸富裕起來的幸福的時代,我們還要怎樣呢?就此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