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聲》:具有詩性的鄉愁吟唱
先前他是寫詩的,后來主要寫散文。人們常說他的散文充滿了詩意,甚至說他整個人都是具有“詩性”的。當然,這是從他的作品中體悟到的。
一直以來,中國的文人墨客對于鄉土總是一往情深的。渭河以北為梁峁交錯,山巒縱橫,峪谷相間,臺原廣布,形成一個不規則的網狀結構,黃膚色的山原與大溝,構成了這方世界的獨特地貌。和谷便是從這里成長,踏入文學之門的,伴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成為新時期以來有影響的一位作家。盡管如此,情感還是太熾烈了,以至于不能消化關于這塊土地的種種意義。
和谷寫散文、報告文學,又涉及影視、長篇小說、舞劇、書法和繪畫等等。去年10月,他推出了《還鄉》和《谷雨》兩部長篇小說,凝重簡潔,呈現了一個耕讀人家的興衰,頗受讀者好評。他從事文學寫作四十余載,從1982年至今,先后在《人民日報》副刊發表散文作品四十三篇,收束為一集。今年,這本《人民日報》版散文集《秋聲》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出版發行。文字優美,才思雋永,和谷用白描的手法,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令人振奮的發展歷程。不僅為讀者奉獻了一部難得的文學經典,也為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呈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文化禮物。
從《秋聲》目錄看,有旅途行紀、歷史古跡、城市生活、鄉野風貌、故土人脈、歸于田園等等。筆觸指向自然、大地、社會與故土人群,基本可以窺探到作者的人生與寫作軌跡。而這個軌跡似乎始終與鄉土故園分不開,也似乎總是通過訴說對于鄉土的深情,從它們各自的命運中,來體悟生活的真諦,緊扣著時代的脈搏。當然,鄉土哲學是老先人的生活經驗凝練而成的,也是通過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通過不斷學習體會,從而增強了人們對于當下生活哲理意義的摸索和判斷。這些在《秋聲》中是可以深刻體現出來的。
和谷十七歲帶著黃土情節離開家鄉,輾轉西安及海南島,這期間寫了不少作品。《秋聲》中收錄的關于寫西安的城市生活,寫打工者及華清池等歷史古跡,這些均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另外部分作品,我曾經在《歸園》中細細讀過。這些基本是2000年后寫的,他歸于田園,寫鄉土,寫農村,寫鄉愁,按照散文的文體來說話,接近生活,符合審美。在鄉居的日常生活中,體悟四時農業和現實變遷,追尋童年記憶和家族傳奇,探索地域文化的潛質,從歷史人文和宗法文化中拷問城鄉關系和人的物質與精神處境,抒發自然、土地與人的鄉愁情懷,哲思與詩意并存。
不知道能否這樣來說,感情是散文的生命,散文也需要細節描寫,這包括畫面內容,事物語言,也包含人物神態,甚至比小說來得更精,來得更純,但無須復雜。正如《秋聲》,它是生動的,活潑的,它的詩意的浸潤,畫面的意境構成了不同凡響。
在如今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鄉村發展步伐甚快,原始鄉村文化逐步沒落消亡,又有多少人記得住鄉愁呢?在《秋聲》里,那些尋找鄉愁的人,領略其中詩意,合著和谷一起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