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報告文學《莊嚴的承諾》創作談
《莊嚴的承諾----蘭考脫貧記》一書,是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年重點出版作品、中國作家協會2017年度重點扶持作品、中原文藝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本書曾作為向黨的十九大獻禮作品刊發于2017年第十二期《中國作家》雜志。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在審讀此書和出版過程中,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此書是中國文學第一部全面書寫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攻堅歷程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是中國作家扎根生活、貼近人民、投筆脫貧攻堅之戰的生動實踐和重要成果,是中國文學以脫貧攻堅為主題,深情書寫脫貧攻堅的歷史性偉大成就的一部不可多得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獻給黨的十九大獻禮和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特別禮物。該書在采訪、創作和出版中,受到了何建明、李一鳴、施戰軍、王山、李炳銀、李朝全、何向陽、徐坤、高偉、邢軍紀、李佩甫、田中禾、王暉、丁曉原、李春雷、王守國、邵麗、何弘、喬葉等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的關注支持,他們對此書題材的開掘、文本的書寫、核心價值的表達,給予了很多熱誠的肯定。目前,該書計劃第三次重印發行。
一
時間,已經是2017年的10月了。
放眼望去,天高云淡,長空遼闊。金色的秋陽之下,大地郁郁蔥蔥,一片生機勃勃。
《莊嚴的承諾》這部長篇報告文學,至今已經七易其稿了,我的內心可謂感慨萬端。有激動也有不安,有壓力也有力量,有滿足也有遺憾,有艱難也有擔當,有煎熬也有榮耀。
因為,在采訪創作這部作品和一次又一次修改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深深地為蘭考人民在脫貧攻堅中所表現出的克難攻堅、愚公移山、眾志成城的決心、信心、干勁和精神所折服、所感動。
我是把這部書當成一種責任、一種信任、一種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而深入蘭考采訪寫作的。
此次采訪和寫作,使我耳聞目睹了蘭考從縣委書記、縣長到鄉村干部、工作隊隊員、貧困戶,他們為共同戰勝貧困而拼而干的最平凡而又最突出、最樸實而又最感人的奮斗歷程。讓我有幸見證了社會主義中國一個最貧困地區的廣大干部群眾蘊藏的擺脫貧困、向往幸福小康生活的巨大的勇氣、信心和力量。
他們讓我從內心到精神,得到了一次巨大的撞擊,一次浴火的洗禮,讓我的精神境界從此得到從未有過的提升。
當我得知蘭考很多干部群眾為我嘔心瀝血的采訪寫作點贊時,為《莊嚴的承諾》這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點贊時,我倍感激動和欣慰。
我感受到的是蘭考人民給予我的無上的榮光。
我為此而心潮澎湃。所有寫作中的艱辛和煎熬,都在這種巨大的收獲中化作了清風和白云;每一份曾經付出的心血都變得沉甸甸的,像秋天的陽光下閃耀的向日葵飽滿的顆粒。
我初到蘭考采訪時還是有些寒冷的冬天,而在這部書定稿時,已經是又一年的秋天了。季節的變換,于我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盡早完成這部有價值有意義的書,將它作為獻給打贏脫貧攻堅戰、踐行“三年脫貧”諾言的蘭考人民的一份禮物,這是我作為作家的一種責任和擔當。
三年前,蘭考縣委、縣政府代表85萬蘭考人民,向總書記向全國人民莊嚴承諾:三年脫貧,七年小康。三年來,蘭考干部群眾克難攻堅,眾志成城,發揚焦裕祿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向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為一個作家,我看到的不僅是發生在蘭考的這場扶貧攻堅戰,我通過發生在蘭考的這場克難攻堅的戰役,更看到了蘭考黨員干部四風的轉變,看到了黨群關系、干群關系的轉變,看到了許多曾經軟弱渙散村的村黨支部成為脫貧攻堅戰橋頭堡的轉變,看到了百千萬黨員干部在脫貧攻堅戰中磨練成長的轉變,看到了蘭考從脫貧攻堅中錘煉出的一支能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黨員干部隊伍,看到了蘭考廣大農村的生機勃勃和農民煥發精氣神的巨大轉變。我寫這部書,就要寫這些嶄新的氣象。
此書的寫作,我深知時間之緊、任務之重、意義之大。如果不拼上去在蘭考采訪寫作,要想寫出令人滿意的報告文學作品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惟赤心肝膽為之,以責任、良心、拼勁為之,才能不負蘭考人民,不負歷史機遇。
曾記得縣委書記蔡松濤說過這樣的話:實現脫貧是蘭考當前最大的政治,我們要匯全民之智,舉全縣之力,實施脫貧攻堅戰,堅決甩掉貧困縣的帽子。
他的話不僅代表他個人,更代表蘭考全縣的黨員干部和群眾,代表他們的一顆顆火熱的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脫貧奔小康,是蘭考人民共同的心聲。
從現在到2020年,要讓沒有脫貧的500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社會主義中國從此不再有貧困,讓全體中國人民一同邁向小康的征程。這將是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跨越,是中國共產黨為全體中國人民謀取的最大的福利,也將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最偉大的成就。
今日之蘭考,以全體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在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率先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提前四年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實現了蘭考幾代人擺脫貧困的渴望和夢想。
一個生機勃勃的蘭考,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走向奮戰小康社會的偉大征途。
決戰貧困,擺脫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讓全體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小康生活,這是多么偉大、多么壯闊的事業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的全國文藝座談會上說,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文藝創作的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蘭考大地火熱的生活,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吸引我來到這里,讓我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豐厚和精彩,感受到人民群眾無盡的智慧和力量。
聽到了,讓我心向往之;看到了,讓我激動不已;感受了,讓我心潮澎湃。
聽到了,看到了,感受了,我就是蘭考人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就有責任將這種感人的事件和人物寫下來。
總書記說: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
我想,寫蘭考就是在寫中國,寫一個國家級貧困縣蘭考的脫貧之路,就是在書寫2020年全國所有貧困縣脫貧的光榮之旅。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抒寫,為社會主義中國書寫,難道不是一個作家所應該自覺擔當的光榮職責、歷史使命?
既然有緣,便不能不寫。是情不自禁,更是作家的良知和責任。
二
蘭考以三年的時間,在全國率先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光榮地踐行了蘭考人民當年向總書記莊嚴的承諾。
蘭考的脫貧探索、脫貧之路、脫貧模式,可以復制嗎?可以學習嗎?也許不能完全復制,但卻完全可以學習,可以在學習中得到啟發。 中國人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蘭考人世代生活在那片由萬古黃河泥沙淤積而成的沙土地上,沒有山,沒有海,沒有礦藏,不可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資源致富。但蘭考人卻滿懷著除掉貧困根子、甩掉貧困帽子的渴望和向往,以總書記和黨中央對脫貧攻堅的部署為指導,全體黨員干部和群眾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真干、實干、苦干,克難攻堅無數,硬是提前四年在全國率先脫貧,如期完成了自己莊嚴的承諾,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這樣的典型來之不易,這樣的典型值得在全國推廣,在全國學習。
有人問:蘭考是如何做到的?我們可以看到,蘭考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其實就是按照總書記和黨中央所部署的扶貧政策,一項一項抓落實,在執行政策中發揮了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激發了廣大群眾巨大的內生動力,最后才有了眾志成城、克難攻堅、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勝利成果。
總書記說: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他提出了六個精準: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脫貧成效精準。
在脫貧攻堅中,蘭考人想辦法、出實招,將“精準”做到了極致,真正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他們針對扶貧中存在的“手榴彈炸跳蚤”、“撒胡椒面兒”、“大水漫灌”的一些弊病及時糾正,使全縣的扶貧工作做到了“精準滴灌”“明確靶向”。
蘭考人匯全民之智,舉全縣之力,靠黨員干部和群眾,靠工作隊和村兩委,首先搞好“精準識別”工作,為“精準扶貧”奠定大局,然后調動全社會力量對貧困戶進行政策扶貧、產業扶貧,很好地解決了“誰來扶”“扶持誰”“怎么扶”的三個關鍵性問題,實現了“輸血”又“造血”的扶貧新路子,
焦裕祿當年在蘭考曾經說過一句話:干部不領,水牛掉井。
蘭考人在脫貧攻堅、精準扶貧中也經常這樣說,從縣委書記到駐村扶貧工作隊干部,他們都不斷重溫焦書記當年的話。他們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我扎根在蘭考的那些日子里,我聽到了,看到了黨員干部是如何拼著干、領著干的。蘭考縣針對全縣的貧困村選派了115支駐村扶貧工作隊,要求工作隊實行”五天四夜”的工作方法,就是工作隊每個星期吃住在村里五天四夜不能回家。這些干部原先都是縣城機關干部,過去的日子都是比較輕松的,猛然這樣要求,一部分干部剛開始就不適應,甚至做不到,但縣委下了決心,不這樣做就形成不了鐵的紀律,形成不了戰斗力、凝聚力,要求每個駐村干部必須做到。
為了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縣四大班子領導也都分包了貧困村作為自己扶貧工作的聯系點,每個星期都要去自己的包村聯系點扶貧。
蔡松濤對這些規定不僅自己帶頭做到了,還努力監督其他縣領導按照要求去做,甚至讓督察局對縣領導的扶貧工作筆記定期進行收集,然后交由他過目、檢查。
由此可見蘭考對脫貧攻堅的重視程度。
我去東壩頭鄉張莊村和長勝村采訪時,群眾干部給我講了他們蔡書記在村里指導扶貧的故事,他們還拍了蔡松濤夜里在村里召集村干部、工作隊座談時的照片,告訴我說,他們的書記白天在縣里工作,晚上還要駐村里扶貧,真是太辛苦了。
不管是貧困戶,還是其它群眾,不論走到哪里,他都能給老百姓平易近人拉家常。
蔡松濤是從基層一步一步成長起來,他熟悉農村,熟悉基層,他懂群眾的心,知道老百姓想的是啥?要的是啥?盼的是啥?蘭考人說,他這個人高高大大,淳樸厚道,做人做事有魄力,有遠見,有一顆包容的心,做人做事特別實在,有親和力,講話也特別接地氣、接人行。
不少干部群眾說,他們的書記是說真話、辦實事、能干事、會干事的人。
老百姓發自肺腑的話,贊美的不僅是他們的書記或縣長,其實也是在贊美蘭考三年來一心扶貧的廣大干部,更表達了他們對黨和政府樸素而深切的感恩之情。
了解蘭考的人都知道,蘭考的干部,干活真的很拼。脫貧攻堅,錘煉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隊伍,領導領著干,干部搶著干,群眾跟著干,在蘭考早已蔚然成風。
三
脫貧攻堅,讓蘭考由大干到大變,一個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蘭考展現在中原大地上,廣大農民煥發了幾十年來從未有過的精氣神,廣大農村從沉寂中突然煥發生機而充滿活力。
脫貧攻堅,讓蘭考萬象更新。
今天的蘭考,每一個村都開始發展村集體經濟,使這些年崩潰、垮掉的集體經濟慢慢恢復元氣。雖然蘭考的集體經濟今天的發展并不平衡,有的村收入達到幾十萬元、幾百萬元,有的只有幾萬元,甚至更少,但畢竟村集體經濟在縣委縣政府重視下、扶持下,開始得到重視和發展,每個村委會都有流轉的土地,發展的項目,相信幾年之后,村集體經濟就會一派生機,助推農民發展致富奔小康。村里有錢了,村兩委就再不會為不能為村民辦實事而難堪了,村民也不會再說村干部只會說空話、不會辦實事的難聽話了。
今天的蘭考農村,村兩委辦公的地方都扒掉了院墻和大門,設立了黨群服務中心,老百姓有事就來找村干部,一找一個準,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干部,真正成了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干部,村干部和群眾的關系再不像從前那樣的冷、那樣僵。
習近平總書記說,廣大黨員干部在工作第一線,是推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的重要力量,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沒有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和執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會落空。
從村到鄉,從鄉到縣,蘭考正是有了這樣一大批優秀的黨員干部,蘭考的脫貧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克難攻堅,他們將蘭考縣與鄉、鄉與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發揮得非常到位,讓廣大農村重新煥發生機,讓廣大農民重新煥發精氣神。
在脫貧攻堅中,蘭考重樹了“四面紅旗”,以榜樣的力量鼓舞人心鼓舞干勁。蘭考涌現出了趙垛樓的干勁、張莊的道路、何莊的精神、耿莊的決心、喬莊的探索等脫貧攻堅的好榜樣,蘭考廣大農村和農民的內生動力在脫貧攻堅中被黨員干部引導出來激發出來,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力量,這種力量改變了貧困農民的命運,也改變了村莊的命運,讓蘭考這片充滿希望的大地出現一個又一個生機勃勃精神煥發的村莊。
廣大農村需要一個個村莊活起來,需要一個個農民活起來。農民需要一個充滿生機的村莊、精神煥發的村莊,需要自己的村莊煥發無窮的力量。因為,這里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的根,也終將是他們的魂。
我在想,如果河南、如果中國的貧困縣有更多這樣的鄉干部、村干部、駐村干部,那河南農村、中國廣大農村將煥發出何等強大的力量?中國農村將有多少精神煥發的村莊?如果8億農民都煥發昂揚向上的精氣神,中國農村將是何等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
作為一個作家,我的探索、我的認知、我的思考和思想,讓我堅定地認為:物質的貧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的貧困。正是精神的貧困,束縛了一些貧困地方、貧困人口決戰貧困的勇氣和力量。在習近平總書記“最牽掛貧困群眾”的偉大情懷引領下,在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今天中國的貧困群眾已經打開了束縛自己精神的枷鎖,全民族正一往無前地決戰貧困、奮戰小康,這是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征程上多么偉大壯麗的事業啊!
蘭考脫貧攻堅的實踐有力地證明:貧窮并不可怕,貧窮也并不是不可改變;越是貧窮的地方,人民對決戰貧困、擺脫貧困命運的渴望和向往就會更加強烈,貧窮有時更能激發人內心潛藏的無窮的精神和力量。
由此,我想說,我相信,人民群眾中潛藏著巨大的內生動力,如果它們的內生動力爆發出來,那就是一個村、一個鄉、一個縣最大的經濟增長點!甚至是一個省、一個國家最大的經濟增長點!
四
在蘭考的每一個貧困村,當貧困戶最無助、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會有村干部、駐村扶貧的干部,或是鄉干部、縣里的干部出現在貧困戶的面前。不用貧困戶找干部,干部就會找到他們,幫他們解決最無助、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事情。
這是多么溫暖人心的事啊!
在蘭考廣大的農村,貧困戶的苦和難,群眾的苦和難,有人管,有人問,有人去解決,黨和政府的溫暖,會在貧困群眾最需要的時候送上門。特別是2016年春節前后,蘭考在全縣開展了全社會幫扶貧困戶的“春風行動”,成千上萬貧困戶吃的、住的、用的這些基本溫飽問題都被解決,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惠及最基層的老百姓的具體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
因為脫貧攻堅,蘭考的每一個貧困戶都在黨和政府、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在對貧困戶實行的“兩不愁,三保障“政策下,有了房,有了糧,有了錢,有了生活的保障,就算是老弱病殘這些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政府也會采取兜底的政策,讓他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讓他們有尊嚴的在這片土地上生活。
也許,這些貧困戶們并不能說出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最好的體現這類話來,但他們以親身的體會和自己所在村莊的巨大變化,一定能感受到黨和政府帶給他們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感受到這個國家對待像他們這樣生活在最基層的勞動人民的最深情的關懷。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2月1日至3日在江西井岡山曹坪鄉神山村考察時曾說: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
總書記的這個要求,蘭考人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好,做得讓老百姓很滿意。他們心懷感恩,從心里感謝黨和政府的恩情。
今天的蘭考大地上,貧困戶們幾乎家家有產業,戶戶有項目,只要他們有一雙勤勞的手,他們就能靠勞動致富,靠勞動奔小康。人民群眾對習近平總書記、對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充滿了感恩之情,對蘭考縣委、縣政府和廣大黨員干部有了越來越多的信心和理解。
從蘭考的脫貧攻堅中,我看到了很多,聽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更想到了很多。我的內心,激蕩起伏,感慨萬端。
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就是為解救天下的窮苦人而奮斗的,從共和國建立以來,社會主義事業確立以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成為黨和政府的根本宗旨。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向全體中國人民許下的誓言,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體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讓全體中國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的偉大追求,是共和國建立以來始終不變的發展道路,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最重要的治國理念。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唯有堅定不移地為人民的幸福而奮斗,唯有讓全中國所有的貧困人口早日擺脫貧困、全面實現小康,中華民族才能擁有一往無前的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真正實現,一個強大的前所未有的中國,才能崛起于世界的東方。
讓我們在此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鏗鏘的話語:天上不會掉餡餅,擼起袖子加油干!
五
蘭考只是中國的一個縣,或者說只是中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的一個縣。蘭考的率先脫貧,為中國的脫貧攻堅戰,樹立了一面紅旗,樹立了一個榜樣,它讓更多的兄弟貧困地區看到了脫貧奔小康的美好前景,將使全國正奮戰在貧脫貧攻堅中的貧困縣備受激勵和鼓舞,它的示范和典型作用,必將在中國2020年前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后的勝利中產生巨大的榜樣的力量。
讓許多人感慨的是,三年前,蘭考還是聞名全國的貧困縣,三年后的今天,蘭考一躍而成為了在全國率先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脫貧先進縣。僅僅是三年的時間,蘭考就發生如此滄桑之變,蘭考究竟是靠什么神奇的力量改變了他們多年來的貧困命運的呢?
深入的采訪、寫作和思考、讓我堅定地認為,蘭考之所以能踐行莊嚴的承諾,如期脫貧,與黨和國家有力的扶貧政策和來自河南省各界的關注支持分不開,但這些條件其它地方也一樣會有。蘭考成功脫貧應該還有如下三個方面的重要因素:
一是蘭考錘煉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隊伍,黨員干部的思想得到了洗禮和提升。在脫貧攻堅之初,蘭考通過連續召開的蘭考縣委常委民主生活會,以“火辣辣”的“紅紅臉”“出出汗”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式,“真刀真槍”提出了震撼人心的“蘭考之問”,如錘如鼓地觸及了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和靈魂;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蘭考將這種民主生活會在全縣各個部門推廣,引導全縣黨員干部樹立擔當意識、扛旗意識、標桿意識,以信仰的力量激發他們的奮斗精神、奉獻精神,使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得到洗禮和提升,錘煉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干部隊伍。脫貧攻堅中,轉變作風、扎根群眾、學習焦裕祿“干部不領,水牛跳井”精神、帶領群眾決戰貧困成為這支隊伍的正氣之歌,比思想堅定、比工作成績、比脫貧干勁的比學趕超精神在蘭考蔚然成風。
二是重視發揮農村基層黨支部的重要作用,筑牢了共產黨在廣大農村、廣大群眾中的執政基礎。在脫貧攻堅中,蘭考縣委特別重視農村基層黨支部的建設,在全縣450個村開展了大規模的“陣地建設”,通過在焦裕祿干部學院普訓村干部、調整充實村干部隊伍、投資建設黨支部、重樹“四面紅旗”等措施,將農村黨支部真正建設成為了能夠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先鋒隊,橋頭堡。可以說在精準脫貧中,整個蘭考廣大農村群眾的內生動力,在黨支部和工作隊的引領下爆發出來了,產生了勢不可擋的脫貧攻堅的強大的力量。
三是激發凝聚了貧困群眾決戰貧困的強大力量。貧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的貧困。蘭考的貧困群眾在黨員干部引領帶動下,在政府的多項扶貧政策幫扶下,他們對生活有了希望,對未來有了信心,對脫貧有了動力。還是原來的土地,還是原來的農民,因為有了黨員干部的帶領和政府的幫扶,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農民就充滿了活力,就產生了“趙垛樓的干勁”、“張莊的道路”“耿莊的決心”“何莊的精神”等眾多的脫貧示范村。正因如此,蘭考人民最終從精神上戰勝了貧困,最終以真干、實干、苦干的精神和力量戰勝了貧困,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我認為,這三個因素,在蘭考的脫貧攻堅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為可喜的是,蘭考人脫貧不松勁,蘭考人知道脫貧奔小康的路任重而道遠。今天,他們又在全縣大規模開展了“支部連支部,加快奔小康”的活動,并于2017年4月18日召開了由全縣7000名黨員干部參加的“穩定脫貧奔小康誓師大會”,打響了脫貧奔小康的又一場戰役。
既然我與蘭考有緣,既然我有幸見證了蘭考的脫貧攻堅,我就有責任為蘭考人民書寫奮斗之歌,讓蘭考人民為脫貧而奮斗的干勁和精神躍然于文學廣袤的世界,讓他們斗志昂揚、砥礪奮進、蕩氣回腸的奮斗歷程和精神世界以文學的力量廣為傳頌,向全中國傳遞鼓舞人心的關于脫貧奔小康的正能量,
脫貧攻堅不僅是蘭考一個縣宏大的事業,更是中國人民決戰貧困的一項偉大而壯闊的事業,是特別值得作家去投筆書寫的有價值有意義的宏闊題材。我有幸參與其中,我必奮然而前行,這是我人生的精神,也是我創作的精神。
作者簡介:鄭旺盛,1966年出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魯迅文學院第二十四屆高研班學員,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河南省文學院簽約作家。著有女杰系列長篇歷史小說《大晉女杰荀灌娘》《大唐女杰花木蘭》《辛亥女杰劉青霞》和長篇報告文學《中日民間索賠第一案》《震撼日本列島的中國英雄》《勞動者的榮光》《悟通真佛》《覺悟者佛》《陽光的聲音》及大量中短篇文學作品。曾榮獲《人民文學》報告文學獎、中國短篇報告文學獎、第二屆“中山杯”世界華人長篇文學獎、首屆中國工業文學作品大賽長篇報告文學獎、河南省首屆報告文學獎、河南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等多個獎項。
電話:15938790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