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與沉思——中國散文詩百年
《新青年》雜志1918年5月發表了北大教授劉半農翻譯的印度作品《我行雪中》,文末附注稱它是一篇結構精密的散文詩。“散文詩”這一名稱從此開始在中國報刊上出現。法國詩人波德萊爾的散文詩集《巴黎的憂郁》,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傳入中國,極大地影響與推動了中國散文詩的誕生與發展。此后,魯迅與他的《野草》及一大批現代散文詩作家與作品開創了中國散文詩的基業,引領了中國散文詩的出發與前進。彈指一揮間,中國散文詩一百年的歷程成為美好回憶。
由中外散文詩學會海夢、王幅明、趙振元主編的《中國散文詩百年經典》已出版,《中國散文詩一百年大系》一卷、二卷也即將出版,而更早些,福建省作家協會也已出版了福建百年散文詩選《閩派詩歌·散文詩卷》……一百年的時光,幾代人的努力,中國散文詩經歷探索,不斷發展,日益成熟,成就有目共睹。
1984年以柯藍、郭風為會長的中國散文詩學會在北京成立,之后又成立了中國散文詩研究會、中外散文詩學會、中國散文詩作家協會以及部分省市的分會,團結帶領廣大的散文詩作家深入生活、研討創作,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文藝報、中外散文詩學會、河南文藝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紀念中國散文詩90年頒獎會暨《中國散文詩90年(1918-2007)》首發式2007年11月11日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經評選,郭風、彭燕郊、耿林莽、李耕四位德高望重的散文詩作家獲得中國散文詩終生藝術成就獎。許淇、海夢、鄒岳漢、徐成淼、田景豐、王幅明、王光明、夏馬、王劍冰、嚴炎十位散文詩作家、理論家和編輯家獲得中國散文詩重大貢獻獎。劉虔、王爾碑、王宗仁、鐘聲揚、王猛仁、喻子涵、莫獨、敏歧、蔡旭、陳志澤十位散文詩作家獲得中國當代優秀散文詩作家獎。方文竹的《美人香草》等18部、徐治平的《散文詩美學論》等5部作品分別獲得當代優秀散文詩集獎與當代優秀散文詩理論集獎。這一次盛會反映出中國散文詩喜人的蓬勃生機和繁榮景象。
從柯藍的《早霞短笛》、郭風的《葉笛集》出版以來,散文詩作家推出的散文詩集不計其數。老中青散文詩作家勤奮耕耘,佳著迭出,郭風、柯藍、李耕、許淇、耿林莽等老作家出版了散文詩多部,其中蔡旭一人就出版了28本散文詩集。周慶榮近年出版的《有理想的人》《有遠方的人》《有溫度的人》三部散文詩集,將隨筆引進散文詩,呈現出獨特風格,在散文詩界引起較大反響。中國散文詩的創作從較為單一的牧歌式贊美生活走向多角度表現生活、思考生活,從繼承傳統的藝術表現方式走向勇于吸取外來的超時空想象手法,增強藝術表現力與多樣性,從題材的狹窄走向寬廣,從輕淺走向厚重,從保守走向開放,善于吸取其他文體之長和一切先進文學的營養,提高藝術質量,從較為簡單的感情描寫,呼喚真善美,走向更為豐富、深刻的反映社會人生、鞭笞假丑惡以及由此引發的心靈震顫……
理論著作也填補了很長時間的空白,出版了柯藍的《中國散文詩創作概論》、王光明的《散文詩的世界》、李標晶的《二十世紀中國散文詩論》、王志清的《散文詩美學》、徐成淼的《散文詩的精靈》、王幅明的《美麗的混血兒》、蔣登科的《散文詩文體論》、耿林莽的《散文詩評品錄》、陳志澤的《散文詩藝術技巧例話》、崔國發的《中國散文詩學散論》、章聞哲的《散文詩社會》、秦兆基的《散文詩品》等,達數十部之多。各種散文詩叢書和年度選陸續出版,郭風、劉北汜主編的《曙前散文詩叢書》,郭風、柯藍主編的《黎明散文詩叢書》,王幅明主編的《二十一世紀散文詩》出版數輯,有的還在繼續出版。我國每年正式出版的散文詩年度選集已多達7種以上。各種全國性的權威散文詩選集,如《十年散文詩》《六十年散文詩》《新中國六十文學大系·散文詩精選》《中國散文詩90年》等,工程浩大,影響深遠。專門的散文詩刊物《散文詩》《散文詩世界》《星星·散文詩》和《文學報》每期四版簫風主編的“散文詩研究” 、《伊犁晚報·天馬散文詩專頁》和不少辟有固定散文詩欄目的純文學刊物、網絡散文詩平臺,讀者之多、影響之大,令人驚嘆。
散文詩作家的隊伍空前壯大,創作空前繁榮,中國散文詩一百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人歡欣鼓舞!
在此歡慶之際,中國散文詩的某些薄弱環節與不足自然也應該引起沉思。
散文詩是詩與散文的完美融合,才成為散文與詩以及其他文體不可替代的優秀文學品種。波德萊爾因為不滿足詩的高度概括、高度簡練而尋找比他的詩集《惡之花》“更自由、細膩、辛辣”的表現方式,才創造了融入散文元素的“散文詩”這一文體,出版了《巴黎的憂郁》。大詩人艾青認為散文詩應該“讓詩和散文攜手并進,進入美的天國”(中國散文詩學會成立時的賀詞)。柯藍、郭風等老一輩散文詩作家,關于散文詩文體的諸多論述對于散文詩獨立文體地位的確立更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年因為工作的需要,我閱讀較多的散文詩,卻發現不少散文詩其實屬于抒情小散文或過分“詩化”、幾近詩歌的作品。散文詩文體意識不強明顯制約了創作的繁榮發展,影響了散文詩獨立文體的強化與發展。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本來散文詩的文體特征(特別是在具有詩的品質的同時,融入一定散文性細節)使它具有更細膩、更深刻表現現實生活,反映偉大時代的獨特功能,可是因為害怕“詩化”的削弱而拒絕散文元素的融入,真正符合散文詩文體要求的散文詩精品還不是太多,散文詩獨立文體的地位迄今未能真正確立。
所謂“中國散文詩”,“中國”是一個不能更改的坐標。中國散文詩當然應該是開放與多元的,但任何外來的散文詩藝術形式,都只能吸取其有益成分,而不能模仿與照搬。而忽視深入和表現多姿多彩的生活,將散文詩看作憑借藝術技巧就能擺弄好的小玩意兒的創作,必然內容“貧血”。當今散文詩創作中存在的“形式大于內容”的現象應該努力克服和避免。中國散文詩如何體現中國氣派、中國情懷、中國作風,如何更好反映現實生活,有創新、有氣魄、有擔當、接地氣,真正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精神食糧,真正發出無愧于我們偉大時代的中國聲音,值得散文詩作家們認真思考,努力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