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與梨園相會
展覽作品
梨園丹青,寫意情天恨海;腕底粉墨,定格人生百態。戲與畫,看似無關,但一經碰撞,便誕生出最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藝術之花——水墨戲曲人物畫。日前,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第二屆“戲韻丹青——戲畫八名家作品展”上,藝術家在方寸之間以造型藝術的方式將戲曲濃縮,展現水墨戲曲人物畫別樣的風格韻味,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國戲曲藝術特有的寫意性、技術性和程式化恰和中國畫的三大特點相謀合。正是這種謀合,為戲和畫的完美結合提供了契機。”參展畫家楊慧生說。本次展覽的作品采用以戲入畫的方式,通過寫意、抽象的技法,用水墨畫展現國粹的神韻,表現戲曲藝術的深厚意蘊;又通過戲曲藝術形神兼備的美學特征,表現藝術家們的審美趣味、意象表達和對當代筆墨的探索,呈現出多樣的藝術面貌。
每位藝術家都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張志中擅用墨色演繹舞臺上鮮活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備,墨韻盎然。楊慧生從黃梅戲中汲取創作靈感,筆墨清潤,自成一體。馬忠賢借鑒木版年畫用色,追求人物造型的趣味性和情節的戲謔性。季平用濃墨重彩畫戲曲藝術精致多彩的妝容和造型,構圖奇崛,運筆潑辣。于明詮融書法入畫,數抹丹青盡顯舒放之逸氣。周衛平的作品人物造型夸張,色彩明快有“戲味”。李崗的創作根植于人物的舞臺表演,從“生、旦、凈、丑”的“唱、念、做、打”中產生靈感。南方的創作則結合油畫和中國畫兩種媒介,試圖在戲曲題材作品中充分融合西方當代藝術的表達語言和動漫元素。
藝術家們在建構傳統戲曲情境的基礎上融入獨特的藝術語法,將戲畫“三味”——韻味、趣味與戲味調和于方寸之中,營造出尺幅內的“畫中戲”天地。戲中畫與畫中戲交相輝映,再現了戲曲與水墨藝術的神韻,展現出了畫家們對這門藝術的鐘愛和獨到的表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