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共產黨宣言》致以新時代的敬意
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和《共產黨宣言》出版170周年之際,王公龍教授的新著 《共產黨人的必修課:〈共產黨宣言〉十問》出版了,這是一位黨校教授獻給《共產黨宣言》的一束絢麗鮮花,表達了黨校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崇高敬意。
閱讀下來,感到這部著作的內容厚重,形式新穎,思考問題的出發點非常接地氣。不僅適合一般讀者借此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更適合黨政干部在初步 學習 的基礎上,深入把握馬克 思主義的真諦,強化其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這部著作的最大特點,是以問題形式展開分析,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助于為讀者解疑釋惑。當然,這與作者的工作經歷是分不開的———作者在上海市委黨校從事 《共產黨宣言》教學工作已有16個年頭,他發現講清文本的結構和基本觀點并不難,難的是怎么回答學員提出的具有挑戰性的現實問題。
作者認為,《宣言》 發表170年來,這個世界發生了太多變化,但資本主義在這個世界上并沒有滅亡,而社會主義經歷了巨大挫折,共產主義社會仿佛只存在遙遠的未來。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當下,人們在閱讀《宣言》時,不能不發出這樣的疑問:馬克思主義究竟是否已經過時?《宣言》的價值是否還存在?當下的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如何科學對待《宣言》這部曠世經典?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宣言》 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我們才能真正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黨員和干部,這是今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和信奉者不能回避的命題。
正因如此,該著在這方面作出了寶貴探索:提出并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相關問題。全書分10組,每組設2個關聯度高的問題,總計20個問題,涉及文本的基本內容、歷史意義及當下語境,并以解答問題的形式引導讀者深入學習和研究 《共產黨宣言》。應該說,這一形式打破了讀者和文本的隔離狀態,讓讀者一開始就找到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閱讀的主體性,讓讀者有信心去破除種種疑慮。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作者是在從事長期相關教學的基礎上設置問題,所以這些問題不是憑空想象的,也不是對艱深學術問題的糾纏,而是將當今社會實際存在的問題挖掘出來,在讀者和文本之間建立起直接對話。
馬克思主義不是宗教,是一個開放的科學體系,這一判斷適用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與研究。要讓今天的人們認同《共產黨宣言》,就必須持這樣一種科學的態度。如果把《共產黨宣言》當成宗教文本去堅守,就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王公龍教授的著作非常科學理性地引導讀者去學習《共產黨宣言》,在充分肯定其意義和價值的同時,實事求是地指出《共產黨宣言》 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的局限性,可分為時代、形勢、地域、主觀四個方面,這是非常有見地的。毛澤東就曾經回顧,自己最初被《共產黨宣言》所吸引,從此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但他一開始就感覺到書上缺少一點東西,即中國的情況,這實質上就是指《宣言》存在地域局限性。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人既堅信《共產黨宣言》上的真理,又能夠突破文本的局限去解決本土問題,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才能不斷取得成功。我相信,王公龍教授的著作會在這方面給讀者更多啟迪。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