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批評史的問題論域
對網絡文學批評而言,其作為外在歷史呈現的背后是文學問題回應和批評觀念的建構。如果說“史”的描述是對網絡文學批評歷史發展的現象考察,對這一批評的“論”的審視就需要對沉淀在現象背后的文學批評問題與觀念予以價值判斷和意義分析,以求為批評活動的“史實”找到“史論”的邏輯依據,進而確立起問題論域,繹出網絡文學批評的學理范式。這一過程的思辨路徑依次在網絡文學批評的觀念轉型、標準創生、功能變遷、主體身份和影響力等方面呈現出來。
一、網絡文學批評觀念的轉型
首先需要檢視網絡時代文學批評的歷史通變觀。劉勰提出:“文律運周,日新其業;變則可久,通則不乏”[1](260),網絡文學批評觀是歷史上文學批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通變與創新的產物。文學批評是以文學為對象的,因此批評觀念必須適應文學的發展。審視網絡文學批評觀念的通變規律,應該首先從網絡文學觀念的演變開始。網絡文學以其創作的自由性、參與的廣泛性、閱讀的碎片性與沉浸感、規則的不確定性、作品的商品性等特征,回避了傳統文學對“宏大敘事”“真理”“本質”的價值訴求,“人人都是文學家”的技術機制讓傳統文學的主體性被消解,文學家的精心創造被“怎么都行”所代替……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這時候,“網絡寫作已經進入我們的生活,已經成為人類寫作活動的新形式。這種形式無論是在技能、技術方面,還是在思想、觀念方面,都與傳統寫作大相徑庭,其傳播速度、廣度和影響力又是傳統寫作所不可比擬的。”[2]面對這些變化,網絡文學的批評觀念也必須做出調整和適應,需要立足傳統,面向未來,看看過去的文學批評觀念哪些是需要遵奉傳承的,哪些是需要改造建構的,哪些則是應該擱置、超越甚或顛覆的。近年來,已經有許多理論批評研究者對此做出努力和建樹。譬如有成果分析:網絡文學既然是“文學”,評價它就仍然需要文學的尺度,堅守文學人文審美的邏輯原點,需要有表意的深度和藝術的感染力。但“網絡”元素帶來的文學變化,不能不以新的批評觀念待之,如在基礎學理維度上,網絡文學以技術手段消解了文學理論的某些原點;從主體身份看,網絡文學話語權的下移蘊含著技術“草根”對知識精英的僭越;從創作范式看,網絡自由寫作的“無障礙”模式顛覆了傳統文學的寫作秩序;在價值認同標準上,市場化生存方式勖勉網絡文學用商業導向對抗文學高度:還有,傳媒市場的文化推力,讓網絡文學用恒河沙數般的文學存量遮蔽了文學經典[3]。如此多的變化,網絡文學批評必須順時“通變”,建立適應并足以支撐網絡時代文學變化的批評觀。師生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廓清網絡批評觀的語境與范疇。例如,從文化語境上說,網絡文學批評的觀念建構需要關注傳播媒介變化對文學批評的影響、網絡文化語境中后現代文化對文學批評的掣肘、審美的生活化與日常生活審美化對文學批評觀念的滲透,以及多媒體與超文本創作所引發的文學批評新模式等;從批評的范疇上說,網絡批評的觀念轉型體現為新范疇的構建,如主體間性、平庸崇拜、瀆圣思維、感覺撒播、“粗口秀”敘事、戲仿經典、網絡惡搞、文學祛魅、點擊率崇拜、虛擬人格[4-5],等等,它們是建立新的文學批評觀的“磚石”,也是解讀網絡文學現象的觀念節點。
還有,在上述兩個層面的基礎上,網絡文學批評的通變還應該探索評價體系、批評標準轉型的邏輯必然性,還有如批評主體、批評立場、批評價值、批評功能、批評文本等方面的種種變化。網絡文學批評觀念的創新,是一場觀念的革命,它必須建立在當下數字技術和網絡媒體的基礎上。拒絕網絡性的文學觀念,必將被以互聯網為特征的信息時代所淘汰;而對網絡時代的文學批評而言,離開了網絡性的文學批評觀念,無異于“東向而望,不見西墻”,甚或隔靴搔癢、南轅北轍。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如果文學批評家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網絡文學,抑或不屑于對網絡文學進行學理反思,進行文學批評觀念的革新,必將會被文學批評所拋棄。我們對網絡文學批評史的梳理,尤其應該關注文學批評觀通變的必然性與可能性,并為新批評觀的建立找到通變的方式與路徑。
二、網絡文學批評標準的創生
評價網絡文學離不開與這種文學相適應的批評標準和評價體系。網絡文學誕生時間不長,其理論批評研究還剛剛起步,尚未建立起有別于傳統文學評價體系的完備、權威的評價標準,一些評論文章對網絡文學的創作特征解讀不夠,對海量存在的網絡作品評價不多,針對性也不夠強。特別是學院派批評,與網絡文學現場之間尚存在隔膜和割裂狀態,更多的是自說自話,正如有人評價的:“現在很多網絡研究脫離了當下網絡文學現場,大多是從網絡文學外來影響、傳播學和媒介革命的角度進入。網絡文學研究者的理論準備明顯不足,深入網絡文學復雜多變現場的能力普遍缺乏,對網絡文學生態和機制的認識程度遠遠不夠。網絡文學批評和研究的影響仍然局限于研究者內部,很難在更大范圍的網絡空間上取得作家、編輯、讀者的普遍認可?!盵6](339)應該說,這個判斷是比較客觀的。但是盡管這樣,依然有許多理論批評研究者對網絡批評的評價標準做出了探索,或是在批評實踐中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一些評價標準來評判網絡作品。從學理建構上看,我國網絡文學批評標準的探討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網絡文學批評標準建構的必要與可能
理清網絡文學爆發式增長卻又魚龍混雜的現狀,亟待理論引導和批評介入現實,針對網絡文學的新特質,基于歷史譜系和文學史發展脈絡,闡明在數字傳媒語境下,建立批評標準和評價體系的可能性。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代表性的論文如《女媧、維納斯,抑或魔鬼終結者》(黃鳴奮,《文學評論》2000年第5期)、《挑戰傳統與更新觀念》(歐陽友權,《湘潭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網絡文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挑戰》(劉俐俐等,《蘭州大學學報》2004年第9期)、《網絡時代的文學:什么是不能少的?》(王一川,《大家》2000年第3期)、《“超文本”的興起與網絡時代的文學》(陳定家,《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面對網絡文學:學院派的態度和方法》(邵燕君,《南方文壇》2011年第6期)、《空間轉向:建構網絡文學批評新范式》(禹建湘,《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1期)等,對這些問題做出了自己的理論探索。
(二)網絡文學批評尺度的多維性
網絡文學既要遵循“文學”的尺度,又需要兼顧“網絡”的特點;既要考慮作為一種新型的文學的大眾娛樂性、文化市場消費性和“粉絲經濟”驅動性特色,又不能離開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相統一的文學一般要求。因而,“網絡文學批評作為全新的命題,需要面臨文學自身空間擴展的問題,也具有大眾文化互容共生的問題,應該厘清文化批評與文藝批評以及文學批評三者之間的關系,同時需要采取跨文化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批評既有針對性又能體現出批評的價值和意義?!盵7](167)因此,針對網絡文學的特點,找到切中網絡文學作品實際的評價標準,就將是多維的尺度而不僅僅是傳統的尺度,更不是單一的尺度。比如,在傳統文學標準的基礎上,是否還應該有適于技術傳媒的標準、網民粉絲群黏度與點擊量的標準、市場產業化標準、寫作中的“續更”能力,等等。不過,多維之中仍然有核心的、不變的東西,即任何文學都不能少的東西,張抗抗把它叫做“情感、想象、良知、語言等文學要素”①,王一川稱之為“體驗、想象力和才華,及由此而生的獨創”②,這些都是在顧及網絡批評尺度多維性的同時,尤其需要特別顧及的、不可或缺的尺度。
(三)對網絡文學究竟要有什么樣的評價標準做出正面回應,得出應有的價值判斷
“我們探討網絡文學作品,應當在堅持文學本質的前提下,注重研究網絡文學的特點,尋找和發現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不同點,經過較長時間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探討,逐步地形成符合網絡文學創作和傳播實際的、具有網絡文學特點的審美評價體系?!盵8]有人提出“反思精英標準,理解網絡文學”的主張,以“創建網絡批評獨立話語,分析網絡文學藝術發展的構成和邏輯,逐步建立符合其創作規律的評價標準和體系”[9](177)。許多人對此提出了自己的學術構想。如,網絡文學應該以“快感與美感體驗”為批評標準,因為“快感與美感體驗,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基本需求,也是網絡文學生存發展的立足點”,這個批評標準“與批評對象的文學承諾、創作實踐、讀者期待相匹配”[10]。再如,評價網絡文學必須考慮其“網絡性”,因為“網絡不只是一個發表平臺,而同時是一個生產空間”,基于此,如評論者所言:評價網絡文學必須注重三個要素:超文本、粉絲經濟和ACG(動畫、漫畫、游戲)的文化連通性[11](129-132)。另有,確定網絡文學的批評標準,必須考慮網絡創作的自由性、網絡的平等性、兼容性、虛擬性,形成具有“文藝普世主義的倫理話語”,“建立起文學批評內在的審美尺度和倫理尺度,構筑一種數字媒介與文學批評的雙向互動的雙贏局面”[12]。還有人從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比較中辨析網絡文學評價的特殊性,譬如作者身份的網民化、創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載體的數字化、傳播方式的網絡化、欣賞方式的機讀化,以及文學存在方式、創作模式、價值理念的變異之于批評標準的影響[13],等等。時至今日,盡管人們對網絡文學的批評標準還沒有達成一致,但這些理論探討對于標準的最終形成和批評體系的構建,無疑有著篳路藍縷的意義。
三、網絡文學批評功能的變遷
我們知道,文學批評可以啟迪創作、引導欣賞、促進理論建設,具有解讀文學現象、回應文學問題、端正文學風尚或營造文學環境等功能。網絡文學批評同樣應該并且可以發揮這樣的功能,但與此同時,網絡文學又拓展、延伸和改變了批評的某些功能。恩格斯倡導批評要有“美學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14](587),別林斯基主張“美學的批評與歷史的批評”[15](595),盧那察爾斯基提出“美學批評與社會批評”[16](423),普希金認為“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17](373),法國小說家法朗士認為批評家就是“把自己的靈魂放到杰作中去冒險”[18](267),英國詩人艾略特則認為,文學批評就是“努力使自己的不同點和最大多數人協調一致”[19](279),等等,這些傳統的批評理論和功能觀念對網絡批評依然有效。不過從誕生時間不長、功能作用尚十分有限的網絡文學批評實踐看,其對網絡創作、傳播與欣賞的功能性影響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一)在顛覆中分享文學批評話語權
長期以來,文學批評的“話語權”都掌握在以高知為主體的精英批評家手里,遵循的是經典評判標準,具有歷史積淀的學理原典性與形態的規范性,內容則多結合專業學術理論給予體系化、理性化表達,經編輯審稿后通過公開、正式的刊物發表出來。然而網絡文學批評的草根姿態日漸顛覆了這一切,它打破了原有的批評語境,改變了文學批評話語權的分配方式,奏出了不一樣的“批評交響樂”。如主體身份上破除了精英批評的壟斷格局,文學網民借助各類文學網站的評論頻道、評論社區、論壇、貼吧,以及博客、微博、微信、APP等各種社交網絡媒體等進行網絡批評,形成網絡時代“人人都是批評家”的新局面。這些批評以口語化顛覆嚴肅性,以通俗化消解書卷氣,以隨意性祛魅神圣性,在批評標準上追求快感第一、娛樂至上、趣味優先,更看重個性張揚、情緒認同的代入感,等等。
(二)批評風格的后現代表征
網絡文學批評植根于互聯網孕育的拒絕中心話語、反對理性權威、崇尚多元主體的文化土壤,是在后現代主義的“搖籃”中長大的,因此其功能與作用打上了鮮明的后現代主義烙印。如網絡強化了批評的自主性和互動性,讓各種觀點充分表達和自由交流,尊重個人體驗與個性差異,無論是即興的感想式批評,還是幽默夸張的趣味性批評,抑或是單純惡搞的無厘頭批評,在這里都有生存的空間?;ヂ摼W多中心、多節點、網狀分布的物理屬性及自由、平等和寬容的言論環境,決定著網絡文學批評“去中心化”批評模式,在文化精神上強化了后現代主義色彩,更認同多元的文化價值觀。
(三)意義指向與價值承載上的新變化
盡管網絡批評仍然是一種有意義、有價值、有目的的主體行為,但它的價值內涵和意義目標發生了變化。這主要表現為從注重群體認同轉向更重視個性好惡,從形而上認知變為形而下評說,從價值理性繹轉而更側重個人經驗判斷。網絡文學批評是一種“匿名批評”和“遠程批評”,批評者消除了“人際焦慮”,其在安全“隱身”狀態下,可以拋卻功名利害的考量,以獨立身份、“真我”立場、坦誠的態度、自主的方式發表對作品的意見和看法,有利于消除“面具批評”和“人情批評”。另外,網絡的在線批評是一種“草根批評”和“業余批評”,批評者一般沒有“公眾人物”的身份和影響力,發表言論少了些“擔責”的顧慮,只要所言不違法違紀,不違背公序良俗,均可暢快表達,有助于批評的返璞歸真、袒露心扉。并且,網絡批評“從閱讀開始,從受眾出發”的旨趣,讓意義構建方式從“可能的存在”走向“現實的存在”,從“為他之物”變成“自在之物”,有助于批評更為接地氣,在貼近作品的同時也貼近個性與生命的本真。不過,多元的意義指向,功能選擇的價值虛無或價值偏向,也會使網絡文學批評出現功能偏激和導向偏誤,影響批評功能的正常發揮。
四、網絡文學批評主體的嬗變
如前所述,網絡文學批評主體可分三類:一是傳統的學術批評或學院派批評主體——這類批評主要在專業文學批評領域發生,通常發表在學術刊物或者學術會議上,批評文本往往使用專業的文學批評范式,對網絡文學進行分析與闡發。二是大眾傳媒批評主體——主要指報紙、雜志、電視、廣播、門戶網站等大眾傳媒,這類批評大多數情況下以推薦網絡文學作品為主,具有較強的實效性以及輿情導向性。三是在線批評主體——在網絡空間中,通過個人賬號在文學網站的書評區、專門的網絡小說論壇、貼吧或是社交網絡以及自媒體發言的文學批評者。再細究之,批評主體又分為“網絡文學的批評”與“網絡上的文學批評”:前者關注批評的對象,即網絡文學本身;后者則關注批評的特質,即網絡的即時性、可延展性以及其所帶來的“網絡”特質——網絡媒介的特點為在線批評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表征:無論是行文風格、批評手法、批評角度還是其他特點,在線的網絡文學批評與傳統文學批評都是大相徑庭的。
從網絡文學批評的歷史實踐看,這三類批評主體之間存在“區隔”“對峙”“分立”與“同構”等不同的關系,他們的評價立場、持論標準和批評方式各有不同。學院派批評主體的立場因其“學術性”而更注重學理分析,強調問題意識和價值判斷;在線批評主體的批評立場雖然因其“大眾性”千姿百態,但大致說來基本上乃是基于個人化的“趣味”;傳媒批評主體因其時效性特點,往往落腳于傳媒經濟和新聞的“發酵性”,制造文化熱點,目的是用“議程設置”吸引眼球、引導輿論。
隨著網絡文學的發展,網絡文學批評主體的批評觀念也在不斷衍變。在網絡文學的發軔期、崛起期和發展期,批評主體的立場身份和功能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大約在2002年以前,網絡創作基本上處于“非功利”狀態,批評主體眾聲喧嘩,三類評說者雖有“區隔”,仍能“同構”,無論“網絡文學批評”還是“網絡上的文學批評”,都面對這一新興文學發聲,呈現話語權的狂歡狀態。后來,隨著網絡文學的產業化勃興,創作與評論(尤其是學院評論)出現明顯的“分立”之狀,在線批評和傳媒批評活躍有加。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文學相關網站版圖的變遷,網絡批評出現了一些變化:一方面,網絡文學的學理性研究在細分中更趨深化,學者們對更多的領域進行了探究;另一方面,隨著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網絡媒體影響力的擴大,網絡文學的在線批評已經呈現出更為多元的表現形式,社交網絡和自媒體的廣泛應用,讓在線批評成為文學批評的常態,學院派批評也開始在網絡上進行,兩種批評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甚至日漸消弭。同時,隨著門戶網站與新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媒體原有的地位,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的陸續出現,新的大眾媒介幾乎都基于網絡進行工作——某種意義上,大眾媒體進行的網絡文學批評也日趨消融在在線批評之中?;诖?,從未停歇過的“網絡上的文學批評”,讓批評話語權的爭奪,從原有的在線批評與學院派批評不同主體之間的競爭,轉而成為在線批評主體與大眾傳媒批評主體(文學網站或書報刊等)之間的競爭,如豆瓣網的評價方式及其對作品口碑產生的連鎖反應便是其明證。
時至今日,隨著世界真正邁入互聯網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主流的媒體,所有的文學批評主體都在向網絡匯聚,所有文學批評的聲音都可在網上發布。在這樣的傳媒語境下,活躍于網絡上的文學批評者和網絡文學批評者,更應當強化自己的責任感,對自己寫下的文字負責——唯有對自己的文字負責,對自己的批評立場和態度負責,才能對自己批評的對象負責;而對批評對象的負責,也就是對其他讀者負責、對社會負責。傳統的批評家應該利用新媒體平臺切入網絡現場,為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學批評承命擔責;在線批評主體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養,自覺約束自己的網上行為,審慎而平和地發表言論,避免過激的情緒宣泄,切戒稍有不滿則惡言相向,更不要嘯聚網絡黨同伐異。從根本上來說,一個良好在線文學批評環境的創立,端賴于每位在線批評者的自我道德律令,這是因為,任何一個批評主體的觀念建構和文化心理培育,都離不開批評主體的文學責任和倫理規制。
五、網絡文學批評影響力辨析
網絡文學批評的影響力在結構上可分為不同層次。首先,多樣化批評主體的激辯與共謀構成了網絡文學批評影響力的第一個層次。在這個層次上,網民在線批評、傳媒批評、學院派批評等多樣化的批評主體是網絡文學批評眾聲喧嘩產生的原因,而多主體眾聲喧嘩的共謀又將形成批評主體多元激辯的影響力,正是這種激辯與共謀,加速了網絡文學學理身份的確立和認同。網絡文學批評讀者的圍觀與互動構成了第二層次的影響力。網絡文學批評廣場改變了批評讀者單一的“受眾”身份,讀者以圍觀者和互動者的角色參與到“廣場狂歡”中,以自發的方式形成“全民性”“泛時性”的巨大影響力。批評生態的顛覆與重構構成了第三層次的影響力。網絡構建了高速化、立體化的傳播平臺,其巨大的傳播力對傳統批評的生態系統產生了巨大的顛覆力。網絡促進了權力分散,催生了平民化的批評精神,重構了文學批評的新秩序。
網絡文學批評的影響力包含了意義和局限兩方面,前者是它的正面價值,后者則會對健康的文學批評帶來負面影響。從積極面講,網絡文學批評打破了精英話語權壟斷的批評時代的規則,使草根大眾獲取了評說作品的權力和遴選作品的機會,批評的門檻降低,批評的權力分散,草根大眾開始抒發具有個人色彩的情緒和感受,由此,豐富了文學批評的語言和形式,拉近了批評藝術與人之間的距離,讓批評又回歸到了樸素、直接的本真,成為我們生活中隨時可以出現、隨時可以參與的生活藝術。另外,網絡文學批評改變了文學的傳統生產方式,草根大眾通過在線評說參與到文學作品的生產過程中,影響文學創作。并且,“在言者立場上以真話對抗虛假,話語表達上用犀利替代陳腐,批評方式上在互動語境中實現間性對話,是網絡批評的價值所在”。而從局限上看,首先是網絡批評存在評價標準的虛位和不確定性,一方面網絡創作顛覆了傳統文學觀念,模糊了文學與非文學的邊界,消解了不同文體之間的鴻溝,客觀上加大了批評的難度;另一方面,普通網民、學院派、媒體等不同批評者的持論立場、評價方式各不相同,批評風格迥異,難以形成一致的評價標準。由于不同批評主體的標準各異,給網絡批評帶來了無以為據或無所適從的困惑,如研究者指出的:“網絡批評用即興式點評弱化思考的深邃性,用趣味式言說消解批評的學理性,還有惡搞式批評的‘輿論暴力’和價值偏誤等,造成了網絡文學批評的局限。如何設定平民化開放空間的評價標準,怎樣在共享式樂園里還原主體承擔,以及由誰來為自由言說的‘粗口秀’埋單?這是形成健康的網絡文學批評需要追問和解答的問題。”[20]
還有,網絡批評的影響力還表現為它對待文學經典的態度。我們知道,文學經典是精英文化的重要標志,承載著主流意識形態,構建了文學的審美秩序。然而,文學的“數字化生存”和批評的網絡化解構卻打破了原有范式,“媒介形態的變化改變了人類感知模式,重組了人際關系,推翻了既成的政治秩序和美學秩序”[21](4),從此,文學經典的命運發生改變,開始面臨權威性的消解和人文內涵喪失的危機。隨著信息由單一中心、層級傳遞向多中心、無層級、同步網絡傳遞的轉變,進一步加速了文化的“去中心化”,話語平權的表達機制得到空前強化,網絡讀者(同時也是批評者)不再滿足于經典的價值觀及其審美規范,對文學經典的信仰開始淡化或動搖,文學經典中的人文關懷、理性自覺和人文內涵,均出現“去神圣化”和“去崇高性”。特別是文化資本和商業利益的介入,導致網絡批評出現“幕后推手”、“網絡水軍”和“炒作公司”等,更加劇了功利化批評的劍走偏鋒,文學經典連同經典的觀念一道被遮蔽或遺忘,這是網絡批評負面性對文學價值建構的深度影響。
注釋:
①張抗抗在《網絡文學雜感》一文中說:“網絡文學會改變文學的載體和傳播方式,會改變讀者閱讀的習慣,會改變作者的視野、心態、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變文學本身?比如說,情感、想象、良知、語言等文學要素?!?《中華讀書報》2000年3月1日)
②王一川在《網絡時代文學:什么是不能少的?》一文中說:“不同時代的文學或許各有其媒體技術方面的差異,但這些差異無法代替一種可能會以不同面貌顯現的深刻的同一,就是體驗、想象力和才華,及由此而生的獨創?!?《大家》2000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劉勰.文心雕龍·通變[C]//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趙憲章.論網絡寫作及其對傳統寫作的挑戰[J].東南大學學報,2002(2):102-105.
[3]歐陽婷.網絡文學的體制譜系學反思[J].文藝理論研究,2014(1):90-98.
[4]歐陽友權.網絡文學詞典[C]//第二部分“網絡文學概念”.廣州: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5]禹建湘.網絡文學關鍵詞100[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6]會議紀要.逐步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積極引導網絡文學健康發展——中國作家協會召開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C]//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虛實談——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7]吳長青.網絡文學批評的邊界及學院批評的可能性[C]//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虛實談——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8]王國平.網絡文學亟待確立批評“指標體系”[N].光明日報,2012-07-03(07).
[9]王穎.茅盾文學獎與網絡文學——兼談網絡文學中的幾個問題[C]//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虛實談——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10]康橋.網絡文學批評標準芻議[N].光明日報,2013-09-03(07).
[11]邵燕君.媒介革命視野下的網絡文學“經典化”[C]//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網絡文學評價體系虛實談——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12]陳國雄.數字媒介與文學批評的邊界[J].中州學刊,2010(3):251-252.
[13]歐陽友權.網絡文學:挑戰傳統與更新觀念[J].湘潭大學學報,2001(6):37-41.
[14]恩格斯.詩歌和散文中的德國社會主義[C]//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15]別林斯基.關于批評的話[C]//別林斯基選集(第3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16]柯秀經.新編文學理論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7]普希金.論批評[C]//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18]法郎士.文學生活[C]//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19]艾略特.批評的功能[C]//伍蠡甫.現代西方文論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
[20]歐陽友權,吳英文.網絡文學批評的價值和局限[J].探索與爭鳴,2010(1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