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魯迅先生談寫作
    來源:當代(微信公眾號) | 曹靖華  2018年04月26日14:35

    有一次,魯迅先生說,有人問他:“文章怎樣寫?”他說:“不知道?!边@并非他自謙。實在說,三言兩語,這問題是難說清楚的。

    關于寫作,魯迅先生言談中,提到的卻不少,可惜沒有隨手記下。當年啊,誰會想到這些呢!那時,每逢暢敘,都忘神地浸沉在他那談笑風生的知識的海洋里,宛如紅樓聽課,唯恐放過一字一句。況且,我是來自伏牛山腹地的山人,野氣未消,手腦同時并用,尚未習慣。記錄,那對促膝談心,又多么大煞風景啊!可是現在啊,每念及此,卻大大悔之晚矣了。

    人健在,一切都好辦。比如說吧,魯迅先生墨跡,何等耐人尋味。紙墨筆硯,手邊俱全,他又愛寫字??墒牵斈暝谒易r,只顧日夜談心,沒想到請他留一幅字作紀念。最后不到七年時間,他給我發了將近三百封信,甚至一天發兩封??墒?,連一幅字也沒留。當年想著,一切太容易了,要什么,有什么,何時要,何時有。結果卻連一幅墨跡也沒留。天地間出乎意料的事太多了!

    閑話扯得太遠了,趕快言歸正傳吧:魯迅先生談寫作,為著言必有據,還是作志與愿違的“文抄公”,從見之于文字的著手吧,但有時也不免涉及點滴的回憶及自己的看法。

    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九日,魯迅先生在答賴少麒的信中說:

    “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p>

    魯迅先生有篇《門外文談》,是談文學的,這里就不引了。

    至于寫文章有沒有“秘訣”呢?沒有的。常言說:“文無定法”,就是說,寫文章沒有一定的方法和竅門。

    魯迅先生在《作文秘訣》一文中說:

    “現在竟還有人寫信來問我作文的秘訣。

    “我們常常聽到:拳師教徒弟是留一手的,怕他學全了就要打死自己,好讓他稱雄。在實際上,這樣的事情也并非全沒有……”

    在那篇文章中,魯迅先生還談到當醫生、廚師、開點心鋪等等,都有一些什么“秘方”,也可說是一種“傳家寶”吧。當這些“傳家寶”到了“傳種接代”關頭,是“傳男不傳女”的。須知封建社會的老觀念,認為女兒終究是“人家”的人,“不傳女”,就避免了把“傳家寶”傳到別人家去。舊社會確實如此??墒菍懽髟鯓幽兀?/p>

    魯迅先生回答說:

    “但是,作文卻好像偏偏并無秘訣,假使有,每個作家一定是傳給子孫的了,然而祖傳的作家很少見?!?/p>

    三十年代初,在反動統治下,百業俱廢,民不聊生。廣大青年,既無錢升學,又找不到職業;恰如魯迅先生所說:“不是失業,而是無業?!痹陴嚭黄戎?,有些人就想賣文謀生。可是文章怎樣寫呢?黃浦灘上善觀風向的投機出版商,很快就把什么《文章作法》《小說入門》之類的“法寶”“炮制”出來,五花八門地堆到青年面前。魯迅先生卻直截了當說:“不相信<小說作法>之類的話”。

    的確,魯迅先生的寫作實踐,證驗了這確切的論斷。一九三三年,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一文中也說:

    “<小說作法>之類,我一部都沒有看過,看短篇小說卻不少,小半是自己也愛看,大半則因了搜尋紹介的材料?!?/p>

    魯迅先生對寫作的意見,極為確切而珍貴,還是多聽他的話吧。在《不應該那么寫》一文中,他說:

    “創作是并沒有什么秘訣,能夠交頭接耳,一句話就傳授給別一個的,倘不然,只要有這秘訣,就真可以登廣告,收學費,開一個三天包成文豪學校了。以中國之大,或者也許會有罷,但是,這其實是騙子。

    “……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只是讀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領悟。因為在學習者一方面,是必須知道了‘不應該那么寫’,這才會明白原來‘應該這么寫’的。

    “這‘不應該那么寫’,如何知道呢?惠列賽耶夫的《果戈理研究》第六章里,答復著這問題――

    “‘應該這么寫,必須從大作家們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領會。那么,不應該那么寫這一面,恐怕最好是從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學習了。在這里,簡直好像藝術家在對我們用實物教授。恰如他指著每一行,直接對我們這樣說――你看――哪,這里應該刪去的。這要縮短,這要改作,因為不自然了。在這里,還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顯豁些?!?/p>

    “這確是極有益處的學習法,而我們中國卻偏偏缺少這樣的教材?!?/p>

    魯迅先生勸人學習名作家手稿,學習他們為什么這樣修改,為什么修改之處比原來的好?把這些加以認真比較、研究,能得到不少啟示。

    魯迅手稿的陸續出版,我想,其用意不僅是考慮到“水火無情”,作為保存“空前的民族英雄”的手跡而已。對研究、學習寫作,也是“現身說法”的好教材,應該像魯迅先生勸人向魏列薩耶夫學習果戈理手稿那樣,在魯迅手稿上用點工夫是有益的。

    模特兒問題。

    魯迅先生提到這問題時,說:

    “小說也如繪畫一樣,有模特兒,我從來不用某一整個,但一肢一節,總不免和某一個相似,倘使無一和活人相似處,即非具象化了的作品。”

    又說:“模特兒不用一個一定的人,看得多了,湊合起來的?!?/p>

    《阿Q正傳》當年在《晨報副刊》一發表,就被魯迅先生指責過的張三看了,以為阿Q是指張三的;李四看了,又以為是指李四的。其實不是指張三,也不是指李四,而是“具象化了的”、魯迅先生的藝術創造,是來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藝術創造;是作者觀察所得,“看得多了,湊合起來的”藝術品,不是“一個一定的人”。這就是阿Q的典型性,凡藝術均如此。

    所以,魯迅先生重視觀察,也勸人重視觀察。他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第二是要看別人的作品,但不可??匆粋€人的作品,以防被他束縛住,必須博采眾家,取其所長,這才后來能夠獨立。我所取法的,大抵是外國的作家。”

    而且,他諄諄告誡青年,不要??次膶W書,結果弄得連常識都沒有。他說:

    “??次膶W書,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重輕,后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鉆在文學里。譬如說罷,古人看見月缺花殘,黯然淚下,是可恕的,他那時自然科學還不發達,當然不明白這是自然現象。但如果現在的人還要下淚,那他就是胡涂蟲?!?/p>

    沒有常識的作家,怎能寫出豐富多彩的作品呢?作家不但要有常識,而且還要知識豐富,采得百花釀佳蜜。魯迅先生勸人“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又說:“你們不要專門看文學,關于科學的書(自然是寫得有趣而容易懂的)以及游記之類,也應該看看的。”

    這些懇切、正確的經驗之談,應該記取。

    作者寫作時,在內容與形式上,都付出了寶貴心血。讀者對這些,也應雙方兼顧,讀后都能如魯迅先生所勸告的“有所得”。有些讀者,把看文學作品當作看熱鬧,專注意故事,這是可惜的。這樣,即便讀一百年書,也會如入寶山,空手而歸。當然,作品的思想內容是第一位,應特加注意。但作品形式也不能忽略。

    形式方面,似應包括結構、表達等等吧。表達,似應包括語言和文筆等等吧,語匯也似應歸入其中。好比建筑,語匯就如同磚瓦。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語匯,也就好比巧婦的手中“米”。無“米”,巧婦也就一籌莫展了。文章的生動活潑,同語匯的豐富是分不開的。語匯貧乏,是死文章病根之一。作者行文到必需時,找不到富有表達力的“恰如其分”的語匯,“饑不擇食”,就去抓“代用品”,這就是所謂“不得已而求其次”吧,這種“次”的成分來得越多,文章就越無生氣。毫無生氣的、死氣沉沉的文章,就難免不令讀者皺眉頭了。反之,語匯越豐富,文章就越生動、出色,讀者一看,就不由得笑逐顏開,百讀不厭。語匯貧乏,也就談不上表達力,談不上生動活潑了。魯迅先生說 “干巴巴的,像個癟三一樣,瘦得難看”,就是指這的。

    同樣的思想、情感,為什么在老練的作者的筆下,表達得那樣細膩、委婉、生動、有力;而別人卻束手束腳、無能為力呢?這恐怕就是藝術家之所以為藝術家的吧?

    不過,人的觀感所得的,要遠遠超出于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吧。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中,也只能用“天長地久有時盡”,去烘托“無盡期”的“此恨綿綿”呢。

    我們有句老話:“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笨峙虏荒馨堰@當作唯心主義的遁詞,而是人的觀感所得,遠遠超出于語言文字表達之上吧。語言文字工作者,應如何努力把官感所得,維妙維肖地表達出來呢。

    談到詩,魯迅先生說,他無心作詩,可是,誠如郭沫若同志所說,他“偶有所作,必臻絕唱”,確是至當之論。

    魯迅先生很推崇唐詩,他說:

    “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圣’,大可不必動手,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時也謅幾句,自省殊亦可笑。”

    這“也謅幾句”等等,確是自謙之詞。我不懂詩,不敢妄言。不過,唐詩確實是我們世代傳頌的絕唱,也是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取其精華”,世世代代,多少詩人、文學家,從其中吸取營養呢。我愛唐詩,我也愛魯迅先生的詩。

    魯迅先生對新詩的見解,也是極精辟的。他說:

    “……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后一種為好;可惜中國的新詩大概是前一種。沒有節調,沒有韻,它唱不來;唱不來,就記不住,記不住,就不能在人們的腦子里將舊詩擠出,占了它的地位。

    “我以為內容且不說,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p>

    毛主席說:“缺乏藝術性的藝術品,無論政治上怎樣進步,也是沒有力量的。”

    魯迅先生也說:

    “單是題材好,是沒有用的,還是要技術……”

    這些至理名言,從事文學工作的,應該知所取法了。

    魯迅先生很重視文藝的地方色彩。他說:

    “我的主張雜入靜物,風景,各地方的風俗,街頭風景,就是為此?,F在的文學也一樣,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即為別國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p>

    “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國之活動有利”,這是將近半個世紀前魯迅先生說的話。魯迅先生當年在大夜彌天的時代,是多么渴望中國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被人輕視啊!

    話再說話來吧。這兒說的地方色彩,我以為也包括民族色彩;即為一地方或一民族所特有,而為別地方或民族所無的民族氣派,民族風格。這精神,我以為和毛主席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的一段話的精神是一致的。毛主席說:“洋八股必須廢止,空洞抽象的調頭必須少唱,教條主義必須休息,而代之以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魯迅先生勸人在寫作過程中,立定格局之后,不要中止,以防寫作興致中斷。他說:

    “先前那樣十步九回頭的作文法,是很不對的,這就是在不斷的不相信自己——結果一定做不成。以后應該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寫下去,不管修辭,也不要回頭看。等到成后,擱它幾天,然后再來復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在創作的途中,一面練字,真要把感興打斷的。我翻譯時,倘想不到適當的字,就把這字空起來,仍舊譯下去,這字待稍暇時再想。否則,能夠因為一個字,停到大半天?!?/p>

    這都是珍貴的經驗之談,應該記取。況翻譯和寫作不同。翻譯,手邊畢竟有原本可據,不必在文章發展等等上邊用心思。即便中途停頓,興致也較易恢復。寫作就有所不同,中途停頓,興致消失,再恢復就較難。所以,魯迅先生曾說:寫文章寫到興頭上時,連吃飯也別喊他。所謂“廢寢忘食”,這就是“忘食”。等到告一段落時,他自己會放下筆來吃的,否則,叫他他不理,這時,他可能全神貫注在寫作里,“聽而不聞”了。引人入勝的文章,都是在振筆直書,一瀉千里的勢頭下出現的。

    嚴肅認真,是魯迅先生的一貫作風。他在《答北斗雜志社問》中說:“寫完后至少看兩遍。”毛主席很重視他這寫作態度,說:“魯迅說‘至少看兩遍’,至多呢?他沒有說,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認真地加以刪改,然后發表。”

    可是,世上偏偏有些相反的現象,魯迅先生也常遇到。例如,有人將文章寫成后,自己連看一遍都不看,錯字、漏字及不通之處,改也不改,就匆匆忙忙寄出,推給別人了事。

    這態度不但寫文章不行,無論作什么事也不應該。

    魯迅先生還說過,有些寄信人一面要求看稿、復信,可是往往連回信的地址也不肯認真寫清楚。怎么辦呢?只得模仿來信人的字跡照描而外,為可靠計,將來信地址剪下,貼到回信的信封背面,作郵務員投遞的參考。

    這樣的事,這樣的文稿和信件,不知空耗了魯迅先生多少珍貴的精力、時間和生命?!案┦赘蕿槿孀优!?,這正是老黃“?!钡木癜。?/p>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内精品在线播放| 99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大片国产大片|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 国产精品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第一页|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软件| 99精品热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麻豆精品果冻传媒| 四虎影视永久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成人满18免费网站|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洗澡|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麻豆专区 | 思思99re6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国产精品美女WWW爽爽爽视频|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电影| 国产在线高清精品二区色五郎| 国产精品黄大片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精品一卡2卡3卡4卡|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 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888|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小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久久丫精品久久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