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眾需求出發 ——青年學者探討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
近日,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和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先后在京舉辦兩場青年學者沙龍,就文化遺產領域的傳承與創新展開討論。
活態遺產如何發揮社會價值
如何讓活態遺產在當代社會中持續發揮社會價值,一直是文化遺產工作者關心的熱點問題。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趙幸長期扎根基層開展歷史街區保護和名城保護規劃的制定工作,近年來在胡同風貌保護、公眾參與社區營造建設中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
2008年,北京史家胡同的規劃保護開始實施社區試點制度,即責任規劃師與居民一起探討社區改造方案。同時,成立了史家胡同風貌保護協會,逐步形成相對完整的機制和技術方法。趙幸認為,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需要建立一個“共同城市”的理念,讓居民和社會力量認識到城市是需要大家共同建設的。“在史家胡同博物館,可以看到居民們共商社區大事,自發整理身邊的胡同口述史。我們通過打造‘文化的展示廳、居民的會客廳、社區的議事廳’,讓居民認識到家園的價值,更讓規劃設計師看到公眾自發參與社區事務的可能性。”趙幸說。
遺址類博物館如何在盡可能保留原貌的情況下進行展示,一直以來是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重要方面。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室副主任秦素銀分享了近年來魯迅博物館在建設、展覽設計與展示等方面的工作經驗。“遺址類博物館的展示要注重遺址的意義和歷史原狀陳列物品當時的使用環境與背后的內涵,這既需要基于遺址本身有扎實的研究,還需要研究觀眾的參觀需求和心理。”秦素銀說。
讓更多人了解公眾考古
近年來,讓公眾了解考古學從而支持考古工作和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考古學界和行業的共識與行動。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講師范佳翎認為,考古學、博物館學、遺產研究作為廣義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應該富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認識世界的視角應該是多元的而非獨一、權威的,有自下而上表達和闡釋的可能和路徑,這些是公共考古學的真正價值和學術意義。
作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首位以“公眾考古”為方向入學并畢業的研究生,奚牧涼認為,公眾作為一種相對多元的視角,也能給考古學術研究帶來啟發。“舉例來說,如今中國公眾考古的熱門領域——公眾考古傳播,其實既需要考古文博行業對公眾的‘教育’,也需要考古文博行業與公眾的‘分享’。”奚牧涼說。
新媒體逐漸成為重要傳播方式
當前,新媒體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從微信公眾號“源流運動”已經舉辦兩屆的高校學生文化遺產創意設計賽,到近期正在開展的源流·良渚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專項賽可以看出,新媒體在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方面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源流運動”創始團隊成員、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博士王思渝看來,該公眾號希望從宏觀層面建立傳統文化與當下社會的聯系,把考古所帶來的直觀體驗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去。“我們所做的不僅是簡單地傳達古代文化,更多是將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對現代人的生活產生影響,并在此理念的基礎上設計一系列活動。”王思渝說。
2015年8月25日,微信公眾號“挖啥呢”創立。創辦人奚牧涼認為,作為公眾考古新媒體,“挖啥呢”始終以“建設一個更好的公眾考古的明天”為己任。在今年“4·18”國際古跡遺址日,“挖啥呢”推出“挖啥呢·理論”欄目,聚焦與“文化遺產社會化”課題有關的各類理論成果,通過隨筆、論文、專訪、對談、譯介等形式,推進這一領域的理論建設,加深考古文博學界與公眾對這一領域的理論認識。
正視文化遺產保護在當下面臨的問題,青年學者們正在為遺產傳承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探索努力。正如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李季所說,文化遺產工作者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與趨勢,不斷更新對文化遺產的解讀方式,在迎合大眾需求的同時保持清醒的學術認知與態度,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普及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