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丹:文化扶貧要啃硬骨頭
廣西河池南丹縣坐落于桂西北的喀斯特連片大石山區,屬于國家級貧困縣。2014年,登記在冊的貧困人口達3.89萬人,其中80%以上生活在里湖、八圩兩個白褲瑤族聚居的民族鄉。面對2017年全縣脫貧摘帽的重任,南丹縣委、縣政府精準把握文化建設與扶貧攻堅的最佳結合點,主動作為,迎難而上,針對扶貧重難點的白褲瑤族地區尋找突破口,挖掘文化富礦。截至今年2月底,南丹縣已順利實現31個貧困村3.5萬人脫貧。
文化建設激發脫貧信念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南丹縣財政實力有限。長期以來,當地農村文化設施匱乏、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尤為突出。本著“布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完備”的原則,一場基層文化設施大會戰在當地悄然打響。截至2017年12月,全縣共新建村級公共服務中心19個,使建有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行政村總數達到88個,覆蓋47個重點貧困村;建成貧困村文化活動室40個,鄉鎮無線發射臺站10個,解決1萬多戶貧困戶看電視難的問題。同時,南丹縣文化部門累計投資40多萬元,為100多個行政村配發乒乓球臺、電視、電腦、音箱等文體器械,使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有場地、有設備、有器材。
“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也能向百姓傳遞脫貧致富的勇氣和信心。”南丹縣委副書記莫曉明說,文化是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的加油站。為了激勵貧困群眾“拔窮根,搬窮窩”,南丹縣舉辦了多臺大型扶貧專題文藝晚會。文藝工作者深入第一線,創演了一批接地氣、站得住、留得下、傳得開的文藝精品。
文旅融合探索扶貧新路徑
入選“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創建名單的南丹縣已形成以歌婭思谷、洞天酒海等為核心,以巴平萬畝梯田、洞湖下水鄉村旅游等為支撐的文化旅游景區體系。將全域旅游與扶貧深度融合,成為南丹縣探索造福貧困群眾的新路徑:今年2月27日,南丹全域旅游開發項目——“千家瑤寨·萬戶瑤鄉”中國白褲瑤民族風情小鎮動工,該項目將容納1.35萬人的“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安置區與知名的歌婭思谷景區進行整合,爭創5A級旅游景區。
“新瑤寨里的貧困戶將通過展示織布技術、銷售民族特色飾品、參與《印象白褲瑤》實景表演等方式增加收入。”該項目投資人、廣西夢之瑤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吳榮惠表示,通過指導搬遷群眾生產經營,項目將帶動1300多戶7000多名群眾脫貧致富,實現“造血”扶貧、旅游扶貧、旅游富民的目標。
在脫貧工作中
保護好民族文化
里湖、八圩兩大白褲瑤群眾聚居區是南丹縣脫貧中難啃的硬骨頭,當地貧困發生率超過50%。如今,隨著中國白褲瑤民族風情小鎮等一批旅游項目的陸續開工建設,3萬多名當地群眾看到了致富的曙光。同時,在脫貧工作中保護和傳承好白褲瑤民族文化,也是當地有關部門矢志不渝的目標。
在“千家瑤寨·萬戶瑤鄉”易地扶貧安置區,嶄新的白褲瑤文化實景演出廣場、民俗文化傳習所、陀螺競技場已經建成,白褲瑤生態博物館重新提升改造。新瑤寨成為白褲瑤寨居文化、銅鼓文化、服飾文化、歌謠文化和飲食文化的集中展示平臺。這一舉措得益于《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南丹縣白褲瑤聚居區“十三五”脫貧發展規劃》和《南丹縣2017—2020年白褲瑤文化保護傳承行動計劃》等文件的出臺,為傳承白褲瑤文化奠定了扎實的政策基礎。
“附近八圩和里湖的鄉親在我家學習刺繡、蠟染等技藝,我們收購他們做好的服飾。”八圩瑤族鄉瑤寨村非遺示范戶黎鳳珍創建了家庭瑤族服飾傳承基地,每年生產瑤族服飾40多套,價值20多萬元,帶動10多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我們不定期為白褲瑤群眾開展刺繡、打銅鼓、打陀螺等非遺技能培訓,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實現自立自強;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白褲瑤年街節、芒場演武節等節慶活動,‘以節揚名、以節興文、以節致富’。”南丹縣宣傳部長、副縣長唐焰說。今年3月,該縣舉辦的“文化自信·錦繡瑤鄉”里湖白褲瑤年街節規模空前,參與人數超過3萬,有效拉動了餐飲、住宿、運輸、商貿等相關產業,增加了貧困群眾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