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展覽落幕,吸引百萬人次
原標題:何以吸引百萬人次,“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展覽落幕
我們的朋友和同志遍于全世界 程十發
4月15日,《慶祝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從石庫門到天安門”上海美術作品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落下帷幕。展覽于2017年10月28日開幕,共計對觀眾開放147天,接待觀眾逾110萬人次,收到觀眾留言上萬條,創造了中華藝術宮單一展覽觀眾量最高的紀錄。
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初心”的萌生地。在漫長的歲月里,上海文藝工作者記錄時代風云、抒發滿腔情感,創作了一大批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人民的作品,豐富了這座城市的紅色底蘊。展覽名雖為“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實則包含了四個“門”的意向——石庫門、延安窯洞門、天安門和復興之門,講述中國共產黨在不斷成長、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各個歷史階段。
展覽包含了一部中國共產黨黨史以及一部中國現代藝術史。依照這部藝術史的脈絡,96件作品的創作者年紀跨越百歲,從19世紀90年代出生的顏文梁、劉海粟、吳湖帆,到1987年出生的年輕藝術家。作品既有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槍林彈雨中,也有以畫老上海月份牌著稱的謝之光在20世紀60年代反映生產盛況的《萬噸水壓機》、吳湖帆的《慶祝我國原子彈爆炸成功》,還包括周補田受約剛剛完成的新作《牽掛》,是多年來歷代上海藝術家美術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呈現出改革開放以來所涌現出的各種藝術新樣式、新探索、新潮流和新勢力。
專家認為,展覽的成功,一方面在于以新的視角、新的思路、新的做法,來盤活已有的藝術庫存;另一方面在于尊重藝術規律。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這些前輩藝術名家在創作主題性作品時保持了非常鮮明的藝術個性,這使得他們的作品風格多樣,活力四射,能夠真正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