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的成長與煩惱
中國網絡文學自1998年發軔,于今已走過二十載。從被視作“一群年輕人寫著玩”,到如今擁有超過1300萬注冊寫作者、發表作品1600余萬種、讀者超過3.78億人,中國網絡文學這二十年不僅是文學意義的,更在文化與社會意義上成為廣泛的研究對象。隨著近日“二十年二十部優秀作品”評選,中國網絡文學與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關系、在新時代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網絡文學評論研究滯后怎么破解等課題,也從業內交流走向了大眾面前。
文學想象力極大拓展 網文經典性極其缺失
房偉(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網絡文學飛躍式發展的二十年,是中國文學想象力解放的過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有了更多高素質的創作和閱讀人群,在文學想象力上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誕生了關于文本呈現與文學設計的多樣性想象,這在以前純文學獨大的文壇是不曾有過的現象。
中國文學的時空觀念通過網絡文學得到了拓展。如果說以前的寫作走的多是純文學的路子,到了新的時期,即便在穿越小說里,作家也展現出全球化的新視野,縱橫馳騁于中國歷史各時期的地域、文化和文明,在文學創作中也都呈現出符合大國時空觀的想象力。路易·加迪在《文化與時間》中特別講到中國人的天下觀念,他認為歐洲研究歷史多為“一國一史”,在中國卻自古就獨有一種非常寬廣的時空觀,這是歐洲所不具備的。中國網絡文學極大地擴展了中國的文學版圖和時空想象,這一點,也是之前的文學創作所沒有的氣象。
通過這二十年的長足發展,網絡文學展現了中國的大國故事、大國想象,以及現代中國人對于自我的承認,呈現了中國人怎么想象自己,怎么想象民族國家,怎么想象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并在這三個維度上擴展得非常好。中國網絡文學的成功是中國現代性的成功。中國國力的上升和新時期改革,為中國現代性的特色樹立了主體性,這樣一種中國現代性精神,也導致了在資本、傳媒、文學的合力下,在各種機遇的碰撞下實現了網絡文學二十年的騰飛式發展。
在梳理網絡文學二十年發展過程中,我們發現它的爆發期在2000年到2015年。2015年后雖然有很多很好的作品出現,但是上升有點乏力,而且出現了學界所概括的網絡文學模式化、同質化、循環化現象。在這里不得不提到資本的力量。在2008年付費模式引入后,資本造成了網絡文學加速化發展,大IP概念超出文學界域,把文學與文學之外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加速中的很多問題由此產生。網文的超級長度與優秀網絡文學怎么經典化,也成為一對矛盾。近年多談到網絡文學如何經典化,如何讓它們成為大眾心目中的通俗文學經典乃至發展為純文學的經典,這便要求我們站在網絡文學二十年的節點上,進一步思考如何在資本、資產力量介入后,引導網絡文學的經典化。以如今這樣一天一更、講求點擊率的模式,我們做了大量的重復閱讀,有效閱讀和經典閱讀卻非常不夠。讀網絡文學作品,往往第一遍覺得特別好,但很難讓人一讀再讀,更鮮有可能去讀十遍。而經典文學的經典性就表現在它的稀缺性和話語的魅力,它恒久耐讀,常讀常新。這樣的特點怎么能夠體現在網絡文學這里,這是在文學大IP概念出現后,我們進一步推動網絡文學發展過程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二十年,網絡文學跨越了文學概念,通過與大IP結合的產業、資本力量,讓文學得到飛速發展。今后,我們則要面臨如何在資本幫助之下,讓文學再回到文學,重建網絡文學的經典性。
網絡文學發展是一部時代精神變化史
桫欏(網絡文學評論家、保定市作協副主席)
當代科技真正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產生直接影響的成果,最重要者在于電子信息技術的媒介化。文字向來被作為文明的證據,文學又是民族精神和心理人格的標高,現在漢字被電子化,形成新的文學形態,在它背后,是我們對新的生活方式的創造和認同,并以此調整我們的情感和思維方式。科技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人心,深入到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狀態,這是關乎中國發展的非常重大的轉變。
網絡文學的發展史是一部時代精神的變化史。上世紀九十年代網絡文學開始發展的時候,所揭示的社會精神跟原來不一樣,它跳出了中心化的靜態、單向的特征,朝向去中心化的交互性發展。現在審視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之間的裂痕,從根本上說是由不同時代的精神矛盾引起的。網絡文學的誕生是對大眾精神和文學自身的救贖,回首這二十年,網絡文學引起的文學傳統的變化,不單單是一個“換筆”的問題,而是全方位、立體化地改變了整個當代文學的格局。嚴肅文學經歷潮流和現象后,尚不能完全處理好讀者和文學之間的關系,網絡文學產品的出現,一方面讓大眾獲得了從內容到形式喜聞樂見的閱讀資源,有利于大眾日常精神生活和心理世界的建構;再一方面,它探索了文學面對信息時代的媒介載體與讀者受眾的價值轉換,包括產業的開發等適應性方式,讓在大眾眼里日漸沉寂的文學重新煥發了生機。
談到發展網絡文學“作家作品論”的難度,我認為主要出于沒有辦法遴選。很多網絡文本超長,難以精讀細讀、多遍閱讀。還有一層難度是網絡文學具有大眾屬性,在一個文本里的意義不能自己完善,不能被確認,它必須在與社會的互文關系中才能得到確認,才能被激活。僅把目光聚焦到一部作品的內容上,很可能沒有辦法確認互文位置或者文本內在價值所在。
反思資本作用,善用IP設置文學戰略
夏烈(杭州師范大學教授、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院副院長)
網絡文學二十年可謂天翻地覆,發展不斷在加速。我到盛大文學工作過一年,在2009年,盛大年收入超過百萬元的作家才十來個;但到了2016年,唐家三少一人年收入1.22億元,收入的“位移”非常厲害。
如此快速的發展,讓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從文學角度來消化網絡文學這個話題。我們似乎需要不斷擴張網絡文學研究或者說網絡文學事業的外延,而找到改革開放這個坐標系,恐怕更有助于消化這個問題。這是文運和國運的關系,跟全球化和中國崛起也有關。
網絡文學的研究和批評,很多人一開始認為沒法做。有人認為網絡文學是給青少年看的,或者通過影視劇翻拍走紅后只是給中老年觀眾看的,專業界搬用很多理論武器,可到底適不適合網絡文學,心里沒底。由于作品容量龐大、研究人員不足、研究視角龐雜等原因,許多研究者更愿意做現象研究甚至文化戰略研究,而不是切近的文本細讀研究,很多相關的學術資源還沒有引起重視。
其實,在傳統中文系的幾大學科里,現當代文學中便有一股學術力量,其代表性人物在做通俗文學研究,而通俗文學研究不是簡單地拿現代文學觀去套作品,而是對作品提出具體精到的意見。在這個領域,純文學和通俗文學都是沿著中國的現代性方向在走,當它們合二為一部文學史,才是完整的文學史。比如范伯群先生對于通俗文學的專精、王德威先生對于晚清小說的研究。他們對于文學領域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如在晚清小說中也曾出現科幻、言情,甚至探險、偵探等題材的類型小說的爆發期,百余年之后,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篇目。他們的研究刷新了人們對于通俗文學和晚清小說的理解以及這兩種文學樣式對于中國文學的意義,這樣的學術資源還沒有好好整合到網絡文學研究里。我們習慣從文藝理論和美學角度進入文學作品,但除了理論,網絡文學更重要的特性是網絡性,針對它的研究,就應該跳脫百年來的傳統文學理論,應該對互聯網的特殊性、對新的虛擬世界中人類的坐標進行重新界定。同時,網絡文學是互聯網文化生產的一個部分,它跟其他部分是什么關系,將來會怎么發展,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
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商業資本對網絡文學的文學性或者寫作者、編輯有“綁架”的作用。網絡文學二十年里,有四種基本力量即讀者(粉絲)、產業資本、國家政策、文學知識分子逐漸進場和發揮影響,發展到現在,產業力量變得非常大,它們很早介入,給網絡文學以營養和引導力,這種力量比傳統的文學力量要強。尤其是2013年后的IP化,使得文化資本大量進入,將網絡文學跟其他的產業鏈打通。所以,產業力量要成為我們反思的對象。
但另一方面,有文學藝術經驗的人怎么借助互聯網平臺、借助資本運營方式,重新讓商業中的文本產生藝術價值,影響受眾和世界的發展,更是有趣的研究課題。通過這樣的研究,在IP的定位上我們可以拉高維度,在IP意義上可以設置我們的戰略(文學的戰略、政治的戰略),這樣,對網絡文學的影響會更到位。我們不是反商業、反IP,而是用商業、用IP形成張力效應,這是商業時代不可逆的趨勢。
囿于內循環,網絡文學批評遠落后于創作
何平(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盡管如此,并非每個時代的文學都能在歷史長河中站得住腳。網絡文學從一個時代的文學到成為一個長時段中人類文明史上留得下的經典性文學,其間還有很大的距離。
這幾年參與網絡文學活動比較多,個人感覺網絡文學太封閉,盡管表面上很開放,但是網絡文學基本處于內循環狀態。網絡文學的話題,它自身的生產、評價,基本都囿于內循環。網絡文學讀者有3.78億,然而,文學并不是因為人多就變成整個社會系統中流動得起來的文學。網絡文學的呈現,現在顯然過于同質化。網絡文學的評論家、管理者、生產者,基本上是在干同一件事,即他們都被“網”住了。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各方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如,網絡文學編輯的素養肯定不如傳統文學雜志、圖書的編輯,文學期刊編輯有相當長的編輯傳統和自己對文學的判斷,不會簡單地被市場帶動和綁架,然而網絡文學編輯對于文學作品的判斷和權衡,當下是更多考慮點擊率和所謂“讀者看不看”。對網絡文學編輯而言,如何切分這塊3.78億讀者的大蛋糕,爭取盡量多的用戶便成了他們的編輯和篩選動力,他們的編輯素養有待提高。再比如,網絡文學研究亟待升級,然而這么多年看來看去,研究者還是這一群人,研討會上基本上只能坐兩圈,坐不了第三圈。搞一個傳統文學作家的研討會,一個城市就能來一屋子的批評家,但是全國范圍做網絡文學研討的基本上就那么一些人。我覺得需要讓更多年輕研究者交流對話,這樣才能逐漸培育網絡文學的研究隊伍。
國內也已經做了很多年的網絡文學排行榜,但給人的感覺是批評遠遠落后于創作。對文本的細讀做不到位,作品那么多,參與的人卻那么少。我們??吹疥P于期刊和圖書出版投入的評論,一個傳統意義的作家稍微有點名氣,便會有很多批評力量投入,然而現在風頭很健的所謂“網絡大神”卻都沒有被充分研究??梢宰鼍W絡文學評論研究的研修班嗎?讓年輕學者凝聚在一起。網絡文學之所以有題材狹窄、文學資源狹窄和視界不開闊這些尷尬,與研究隊伍比較小也有關,小到與龐大的網絡創作人數不相稱。這個問題是需要正視的。
文學類型單一,千軍萬馬擠玄幻
李曉亮(閱文集團原創內容部高級總監)
網絡文學的多元化非常不夠。
十年前,網絡文學各種題材都有,那時候起點中文網有12個品類,然而現在它還是12個品類,盡管沒有降低,但應該不算是什么榮耀。我經??赐愋偷木W絡文學網站,基本上除了都市和玄幻,其他題材如武俠、歷史、軍事等題材已經沒了,尤其是經濟題材沒了,西方奇幻類型也沒有了。我想可能是資本進入這個行業,或者這個行業迅速擴大之后帶來的弊端。大家都在寫,都想做大IP。大IP則一定要用一部作品覆蓋盡量大的讀者面,而什么樣的作品才能覆蓋到所有讀者?當下只有玄幻。而說到經濟題材的網文,三億讀者里可能才200來個人看這一題材。同樣一本書,別人一年掙一個億,經濟題材類的第一名只能掙幾十萬元。前兩年某網絡出版集團有一個提議,把編輯組改成“品類組”模式,可一看滿目都市、玄幻題材,美食、相聲、國企改革等類型很難見到。
怎么讓網絡文學全面化、多樣化起來,而不是只盯著玄幻和都市類型,這是我們要思考的。當下為什么網文抄襲現象那么普遍,同質化的網絡作品那么多,因為所有人擠在一個地方搶著同一條跑道,就難免要走一個套路,這讓網絡文學的外部觀感非常差。
不唯IP和資本,強大的編輯力量至關重要
王祥(魯迅文學院研究員)
網絡文學的主要價值體現于作品當中,我們對外圍或者IP、資本運營談論得不算少,但是對作家作品的深入挖掘,對于網絡文學具體價值的挖掘,還僅僅是開始。評選二十年二十部優秀作品夠了嗎?整個網絡文學界能夠站得住腳的文學作品,我認為能被提到、有一定價值和特點的,100部都沒問題。它們必然是在某種程度上有自己價值的。希望今后關于網絡文學系列價值的挖掘工作,不僅僅是停留在外圍的熱鬧宣傳造勢上,更要把網絡文學成就最終落在作品上。我們要拿得出可信的說法,那些作品究竟價值何在,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另外,如今一說網絡文學,就是網站、IP運營、資本運作,說的都是大概念,可相對來說,它們并不太能成為文學話題,而是社會話題,屬于網絡文學衍生出的周邊社會文化現象的研究對象。對于文學內部的事情呢?我認為一個文學網站最核心的要素是編輯和編輯團隊,有眼光有雄心壯志的編輯,才是網站的核心力量。當下并不缺社會資本力量,缺的是好編輯,對網絡文學的引導最終是要落在編輯身上的。編輯每天和網絡作家聯系,他們發掘什么樣的作品、引導什么樣的作品,對大眾的影響非常大。我們建議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名義評選網絡文學優秀編輯,獎勵、扶持幕后的無名英雄,這對網絡文學的發展,應是非常重要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