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烈:網絡武俠小說十八年——兼談“網絡性”和“文學性”問題
網絡文學是中國網絡文藝中十分特殊又最為穩定、歷時最長的門類、樣式。20年余年的發展變化中,不僅寫作者和讀者時刻經歷著刷新,且其類型、爽點、梗、價值觀、語言等都有所嬗變。一方面,趨新,包括研究上的趨新以及即時的批評正是網絡文藝的基本工作特點,但另一方面,援引、參照過往文學藝術史的方式,對一定時長內的創作類型、發展流變、背景構成等作歷時性的描述與分析,顯得同樣必要,從而提升我們的認知、理解,反哺“精品化”的追求道路。
選擇“網絡武俠小說”作為談論對象,是因為它足夠“古早”,也足夠頑強。既與民國武俠、港臺新武俠、大陸新武俠等小說、影視史有關,也與網絡小說中的玄幻等大流直接融合,本文主要觀點包括:
1、 大陸網絡武俠小說的起點可自楊叛2000年在清韻書院的《小兵物語》算起。這是第一次在網絡文學研究界中提出的歷史斷點。
2、 中國網絡武俠小說從18年前至今,基本經歷了“今古”時期(網絡成名而后在《今古傳奇》為代表紙質出版平臺集中推出)、“玄武合流”時期、多元轉化和新的分流時期。先后誕生了包括小椴、鳳歌、滄月、步非煙、孫曉、江南、樹下野狐、蕭鼎、貓膩、我吃西紅柿、天蠶土豆、夢入神機、烽火戲諸侯、priest、七英俊等成名成家的迭代人物。其中有不少精品之作值得紀念和總結。
3、 中國網絡武俠小說18年的發展流變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媒介集團不同背景力量的支持,從而為媒介和創作互生共榮關系找到了最好的一個詮釋點;二、類型內部求新求變和讀者粉絲想象力欲望的協作效應,達到了共同拓展邊界的作用。
4、 網絡武俠精品化的不同方向。在此意義上,追認早期網絡武俠的文學價值,旁及非網絡武俠名家如徐皓峰“武林小說”的文學價值,以及先鋒性、二次元化的武俠小說的啟迪。
5、 提出對于網絡文學主流的類型小說而言,真正的內在訴求不在“網絡性”而在“類型性”,類型性即網絡文學的“文學性”。如果不能將網絡性轉化為文學創作的新內涵、新元素,反之片面追求小說的網絡性,對文學研究來說是反認他鄉是故鄉。做好類型性工夫,也是作品精品化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