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聲
歲月悠悠,日子從心尖那朵最易碎的花瓣掠過,時光的煙水漫過無數被塵封的記憶。濃黑的心事,在心海微瀾跌宕起伏,掀起萬丈拍岸驚濤,唱和著如歌歲月。多愁、善感、失意、落魄,喜歡浪漫與懷舊的我,又只能在文字和音樂中找到一絲絲共鳴。
有那么一些歌,經典,深沉,刻骨銘心,自小到大,我一直不曾忘記過。
尚未入學時,我的大姐就帶我去她任教的學校_——化州林塵某小學玩耍。當時,周總理剛逝世不久,舉國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論白天或夜晚,相隔10 分鐘左右,全校師生便帶著哭腔飽含深情地齊唱《歌唱敬愛的周總理》,那旋律是深切的,懷念的。此歌三唱周總理,懷念周總理,一共四段,悲凄哀怨:“二唱周總理,和咱們心連心,心連心,您熱愛人民啊人民想念您,魚水情誼深,永遠不能分,英明萬古存。”
后來得知,1977年,總理逝世一周年時,演唱者韓芝萍在人民大會堂首唱這歌時,在場觀眾人人落淚,情景感人至深,至今難以忘懷。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總理深厚的感情。
40年過去,如今我還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味那情那景,不能釋懷。這永垂不朽的老歌啊!字字帶血,聲聲泣淚,每句曲調,每個節拍我都清晰地記得,常常從我的指縫間傾瀉而出,我彈唱千遍萬遍不厭倦。
一曲懷念總理之歌令我40年不淡忘,《萬里長城永不倒》同樣教我熱血沸騰,激情澎湃,一聽便是34年,34載記憶猶新:“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豈讓國土再遭踐踏,這睡獅漸已醒”!每聽這歌,眼前即浮現出一位愛國大俠赤手空拳、勇敢搏敵、不甘當東亞病夫的光輝英雄形象。
83年念小學五年級,下自修后幾百人圍觀一臺黑白電視機的場面確實震撼,學生,附近群眾聚在校園觀看《霍元甲》的熱鬧情景定格成永久的回憶,難以復制的經典。
上初中以后,一大批優秀的校園歌曲燴燴炙人口,不絕于耳,縈繞于校園上空的都是一些健康、催人奮發的好歌:《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在希望的田野上》,《校園的早晨》等。80年代的歌,普遍適合中學生演唱,多是些積極純潔的校園民謠。
90年代以后,歌曲奔放、歌詞大膽開放,各種風格的的歌如風一樣吹進校園每一天角落,我知道了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天皇巨星譚詠麟的《水中花》曾打動萬千聽眾。歌神張學友的《吻別》傳遍大街小巷。陳百強的歌憂傷滲著淚,傷感無限,恰似《煙雨凄迷》,鎖住人的眉頭,愁緒揮不去苦悶散不去。一曲《大海》成為張雨生的絕唱,豪邁而悲壯,讓我嘆息哀痛。他們之中有的英年早逝,憾也!
他們婉轉、凄美的輕吟淺唱,將我的少女情懷裝點得如詩如夢,將我的青春夢想襯托得色彩斑斕,使我的師范生涯充滿詩情畫意。
沒有歌唱就沒有生命,一位名家如此說。
蔡琴被稱為華語歌壇的“常青樹”,她的聲音被認為是一件最完美的樂器,適合在午夜一個人靜靜地聆聽,如同一個溫暖安詳之夢境,有個人在諦聽飄零的嘆息。
1997年秋我失去了工作,頓時流離失所。
1998年春我意外痛失親娘,我們一家悲痛欲絕。
我正是此時聽到蔡琴的歌,跟丈夫飄泊異鄉舉目無親,每天我獨倚樓欄,遙望故鄉的方向,思念我幼小的兒女和親人。當對面樓的窗戶傳來琴姐的“……夜月凄寒,靜靜徘徊,徘徊在小橋樓臺,景色如舊,良辰不在,人兒你幾時回來?”我便感覺萬箭穿心,淚流滿面。我和親人隔著千山萬水,夢里也相思,鄉愁,離愁,剪不斷理還亂。我特別想我的媽媽,可是,不遠千里回到家里,只能看到媽媽種植的蔬菜豆角青瓜,在地里低垂著頭,在默哀,在嗚咽。隔著田野,遠遠地,只能看到媽媽墳地上飄蕩的紅紙帶,在風中搖曳,被風撕成碎片。
……
歌曲乃時代的像征,經典終歸是經典,懷舊始終屬懷舊。時下不少流行曲難成經典,原因何在?缺少內涵,過于蒼白,難留印象。
鄧麗君、張國榮、梅艷芳、陳百強、張雨生等我們一代喜愛的歌手,雖然玉隕香銷,英魂遠逝,但他們的歌聲與絕代芳華常駐人間。
于我而言,老去的僅是歲月,不老的,是情懷。 伊人遠去,歌聲永在!溫暖我曲折坎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