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舉辦卡塔爾阿勒薩尼收藏展
瑪雅文明的馬賽克面具。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石碑。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中世紀巴塞羅那的祭壇裝飾品。本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從今天起至6月18日,“銘心擷珍——卡塔爾阿勒薩尼收藏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和西雁翅樓展廳展出。270余件珠寶杰作和280余件稀世珍品,將帶領觀眾踏上一場從16世紀至今的印度珠寶奇異之旅,感受跨越5000年的藝術氣息。
阿勒薩尼,是一位卡塔爾親王,因收藏眾多頂級印度珠寶以及設計靈感源于印度的珠寶而廣為人知,他的收藏隸屬于阿勒薩尼收藏基金會。除珠寶外,他的收藏還囊括了數百件從古至今的博物館級別藝術珍品,尤其是古代近東地區、古埃及和古希臘的珍貴文物,還包括非洲部落和美洲藝術、伊斯蘭手稿和裝飾藝術、歐洲宮廷藝術和皇家珠寶等門類。
本次展覽分為兩部分。午門展廳中的“瑰麗梵星:印度高級珠寶展”是270余件(組)印度珠寶藝術的巔峰之作,呈現了從莫臥兒王朝直至現代的印度珠寶藝術。本部分展品中不乏富有歷史意義的皇室珍寶配飾,以及卡地亞等歐洲知名珠寶制造商在印度傳統珠寶形式啟發下制作的精美珍寶。
據策展人介紹,印度因其富饒的珍稀寶石礦藏和精湛的珠寶制作工藝在全球享有盛譽。印度及其周邊地區盛產各類寶石:戈爾康達礦區出產極品鉆石,巴達赫尚盛產尖晶石,克什米爾以絢爛的藍寶石著稱,斯里蘭卡和緬甸擁有珍貴的紅寶石,波斯灣則出產珍珠。在印度,珠寶不僅僅是裝飾品,每一種寶石都寓意深遠。珍貴的金屬和寶石被用于印度人生活的各種場合:室內裝飾、禮服、武器和家具。
西雁翅樓展廳舉辦的是“皇室臻選:藝術珍品展”,展出280余件來自世界各古代文明的文物和現代藝術佳品,均為罕見的瑰寶,前后跨越5000年歷史,見證了人類創造力的發展。
展廳入口處一件掛在墻上的女人半身浮雕石像,將記者帶入世界文明的語境中。這件浮雕是個石碑,來自阿拉伯南部,展現了一名佩戴鑲鍍金珠寶的婦女形象。女人仿佛是從長方形背板上的圓洞中鉆出來的。她抬起右手,掌心向外,左手握著貌似用金子做的一把小麥,專家說這是生育的象征。女人穿著短袖百褶上衣,佩戴精致的金項鏈。她的眼睛特別醒目,不僅用石頭鑲嵌作眼珠,還在其上嵌了黑色的石頭作為瞳孔,睫毛用金屬制成,眉毛也殘留著鑲嵌物。專家說,這可能是一件表現婦女祭司向太陽女神求情場景的陪葬石碑。這種形象的石碑是阿拉伯南部經典的作品風格,倫敦大英博物館有一件與此極為相似的公元一世紀作品。
此次展覽有多件藝術珍品均為世界范圍內首次向公眾展出:橫貫中亞、近東、埃及、希臘乃至地中海的珍貴藝術文物可追溯至遠古世界;來自古代中國、非洲和美洲的藝術珍品則涵蓋了神靈崇拜、皇家品味和技術成就等廣泛主題;豐富的穆斯林藝術品展現出伊斯蘭世界的多元藝術;來自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一系列歐洲展品則呼應了古典時代。
“此次阿勒薩尼收藏展精心呈現的藝術珍品橫貫古今。臻選展品來自多元文化和不同時期,都是頂級藝術品。”阿勒薩尼收藏策展人阿敏·加法爾博士(Amin Jaffer)表示,“‘瑰麗梵星’最為全面地匯聚并展現了創作于印度的寶石藝術以及靈感源于印度的創作珍品,‘皇室臻選’則進一步彰顯了阿勒薩尼收藏可觀的藏品數量與卓然品質。”
故宮博物院也在展覽中融入自己的藏品。比如,刻著乾隆皇帝贊美莫臥兒玉器的詩的杯子。中文策展人、故宮博物院宮廷部主任王躍工表示:“同時參展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為展覽提供了另一條‘以我為主’的主線——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關注、思考我們自身的文明積淀。”他介紹,“此次阿勒薩尼收藏展藏品體現出的廣博與精美,是收藏者投入的精力與心血的最好證明。這也是故宮博物院舉辦展覽中首次涉及如此眾多地區、時代的文物展品,為我們今后籌辦更大規模的綜合性文物展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此次展覽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后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