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庸俗散文可以休矣
一
當今所謂“散文”極其繁榮,恐怕與長篇小說一樣,大概也是世界第一。觸目所見,各種文學刊物、報紙副刊皆有散文欄目,五花八門,遑論文筆,萬事皆入,且有不知所云者。以至長篇累牘,競有洋洋萬字以上。但幾無敢恭維者。甚至某些寫現代人物、風光名勝之散文,居然大肆虛構事實,寫來憑想當然,刻意美化,無中生有,一些情節純屬編造。寫歷史題材之散文,也不顧當時人物履歷、典章制度、風土人情,肆意寫來,全憑臆想。如此以虛偽的造假欺騙讀者,不僅誤人子弟,而且影響惡劣,其庸俗之質,足可敗壞文風。
我個人認為:散文應是不可輕易寫的,寫散文應該有極強的文學功底,極博的學識,極高的文字駕馭能力,極縝密的謀篇布局藝術,極具思想的構思,極具人文的情懷,這與雜文有異曲同工之妙,絕非胡亂堆砌詞藻、吹噓煽情可以強求。今目之所見者,或故作高深,或無病呻吟,或裝腔作勢,或里短家長,凡此種種,皆非散文之旨。散文于當今,油滑虛偽,浮文假意,幾成套路和低檔八股,真是令人嗟乎哀哉!有并非行家的出版的散文集,其實就是抄資料和旅游說明。當今所謂散文集出版之泛濫,也令人觸目驚心,莫說世界出版界之怪現象,幾成紙制垃圾。書,于世只有三類:有益,無益,有害。劣質所謂散文集,姑不論是否無害,其實更無益。徒令人如鯁在喉。
二
無益于讀者的“散文"或集子,這其實是報刊、出版社,尤其是文學期刊應嚴拒之門外的。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早就說過:“在己為情,情動為志,情志一也”,如果二者皆無,除了可厭可憎,還談得到“韻外之旨”“味外之旨”嗎?看魯迅散文,讀者會被他筆尖常帶感情的悲憫情懷所感動。故爾,我也一直認為:散文,不是任何可以隨便涂寫的。這是報刊出版社編輯選發散文時所應該精益求精的嚴格掌控,以免誤人和浪費。
散文的泛濫,與評論界亦有關聯。散文不可隨意寫,評論亦不可輕易臧否,尤其爛捧,極其害人。更尤其對那些自視甚高者。評論者也并非可以濫竽充數,古人有“月旦評"的韻事,那評論的都是些何等人物!?如果無人品、思想、情懷、學識、風度、文筆,只是以套路和詞匯的因襲,以及看不懂的名詞嚇唬人,這必使散文評論走向歧途末路,也必引導散文創作如同八股,不以為劣,反以為榮。
古人說:“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將此推崇到極高的地位。散文的創作,不僅應該認真、嚴謹,更應具有思想和情懷,絕不是粉飾太平、矯揉造作的顧影自憐,更非居高臨下、裝腔作勢的高頭講章。古人有頗多的優秀散文,也有簡明扼要的理論,在此毋須引用。僅看魯迅、老舍包括張恨水等大家的作品,情懷溢于其中,發乎其外,是高尚、純粹的悲憫情懷。對下層勞動人民的同情,對大多數人生存狀態的關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其實是一條綿延不絕的脈線,由古人貫穿到近代、當代有良知、有襟懷的作家血脈里。君不見,古人即便寫山水游記,也多有情懷和言外之旨,而絕非旅游景點說明書。
現在充斥泛濫的所謂散文,包括那些洋洋灑灑、貌似高深的散文理論和評論文章,離現實太遠,極少關注下層勞動者,關注大多數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柴米油鹽。閑適、休假、旅游、釆風、筆會……使我們幾乎接觸不到社會的底層,接觸不到真正的下層生存狀態。寫散文,趨于應酬,在抒發虛假、敷衍、做作甚至根本不存在的情感。
一個真正的散文作者不應該輕易動筆,首先應該具有高尚的悲憫情懷,真誠的同情心,冷靜的頭腦和敏銳的觀察力;當然,還必須有干凈、無可有可無文字的寫作能力。“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毛詩序》),當然散文界并非一片荒蕪,也有關注現實和下層勞動人民的散文出現,不僅僅是悲憫,而更使我們讀之感動的同時,可以感覺到時代的氣息,商品社會對原有溫飽生活的沖擊,對傳統道德理念的淡漠、撕裂和拋棄。這其實是大力倡導的。
胡適之先生有句名言:“不作言之無物的文字”(《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應該大力提倡散文創作應該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懷,言之有深思。所以,必有深重之情懷,才必有感人之作品,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海內與海外》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