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品邂逅區塊鏈:一次令人期待的文化探索 2018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峰會召開
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起步,發展到如今,文物藝術品拍賣人努力前行、不斷耕耘,到現在已經達到拍賣年成交額500億元,在世界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當今藝術品拍賣市場已經進入到一個發展的新階段,在互聯網+金融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這些新技術的新環境下,藝術品拍賣市場該如何繼續前行?在堅守初心的前提下,如何不斷發展?近日,由中拍協藝委會主辦的2018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峰會在紹興召開。峰會以“堅守與前行”為主題,來自業內外180位人士共同探討拍賣行業未來發展應當要堅守的精神、法則、倫理道德,以及新時代下行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拍賣行業水太深?
把好質量關,成為游泳健將!
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左京華認為,目前拍賣行業正在面臨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的轉型,而轉型的關鍵就在于“質”的把控。“如何在二十幾年的高度增長之后,提升整個行業的品質,是擺在各級行政管理部門、拍賣企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面前的最大問題。有了‘質’的提升我們才能夠繼續前行。”
對于拍賣公司而言,“質”自然是指向拍賣標的的質量,而每一件拍品的質量又關系著拍賣公司的品質。左京華認為,制假售假的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從不同的人手上征集拍品,然后聯系畫家本人、鑒定家、行家,幾十個人一起來把關,判定作品的真實性,可以說我們每一天都在和制假的不法分子作斗爭。有人說拍賣行業的水太深,那么我們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成為游泳健將,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嚴格把好質量關,把拍品的爭議性降到最低,讓拍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萬一出現問題,也要勇于承擔后果。”
中拍協此前曾多次就“拍賣標的客觀與真實性”的問題展開研討,而身為入行23年、從業務做起的“老拍賣人”,左京華對此也深有感觸,“今天拍賣行業的年成交額比25年前翻了那么多倍,但是整個行業的進步卻很有限,重經營,輕學術在拍賣行業內是個很普遍的問題。今天我們的企業跟國際上的大拍賣公司的差距歸根結底還是在經營理念上,另外從業人員的基本素質普遍還是較低。以圖錄為例,很多公司的圖錄文字非常多,版面也花哨,但是細看內容都和網上一樣,照抄別人的文獻資料都不注明出處,甚至存在不實的描述。在這點上,誠軒拍賣在業界一直有良好的口碑,我本人專長的目錄現在已經成為藏家必備的參考資料,我對同事們的要求就是對拍品的描述力求嚴謹,不要為了寫目錄而寫,而是要讓藏家通過你的文字認識到拍品的價值。”
拍品學術性如何把握?
摸索不同買家需求!
圖錄的撰寫、拍品的介紹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一家公司對于拍品學術上的把握,然而拍品信息的挖掘需要到把握什么樣的“度”呢?是在清晰說明之后繼續一挖到底,還是給買家一個線索,讓他慢慢去發現呢?
易拍全球CEO 蔣奇棲認為,大拍時藏家可能需要更多的學術的東西來支持,而在小拍時,對于很多希望揀漏的藏家而言,在說明之外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學術支持,也是構成收藏樂趣的重要方面。“拍賣本身就是帶點小刺激,有一點點像拍賣公司和藏家的小游戲。比如我們的一位買家是一家博物館的館長,他每天花3個小時在我們網上看東西,當他撿到一個漏的時候他特別興奮,于是他就覺得他比拍賣公司的那些專家還要厲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買了各種各樣的書去參考。所以關于拍品的介紹,我認為還是要根據不同買家的需求,做到他心里想需要的那種服務。”
藝術可以標準化?
檢測流通交易的過程可以!
身為全國藝術品質量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董大巍的主要工作就是藝術品國家標準建設。身邊經常有朋友問,藝術可以標準化嗎,而董大巍的回答是:“藝術創作需要藝術家張揚個性,沒辦法標準化,但是藝術品鑒定、輸出、檢驗檢測、流通、倉儲、交易這些環節完全可以標準化、規范化。”
董大巍介紹,國家標準委批準成立了全國藝術品質量管理標準化委員會,目前已有22個標準出于藝術品行業,國家政協委提出中國檢驗檢疫協會作為藝術品鑒證第三方鑒證試點單位。2011年10月2日召開的第一次鑒證機構的認證活動中,只有三家獲得了這個認證,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30多鑒證機構通過認證,計劃在未來的三年內,全國地級以上城市藝術品鑒證機構全覆蓋。然而,目前傳統的鑒定仍存在許多挑戰,鑒定師學識、修為、經驗的局限性給鑒定識別委員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那么,鑒證機構怎么樣服務于市場?董大巍介紹,“一種是證明此物即文物,證明作品為我所作,只要創作人本人證明是自己所作,收藏家就可以大膽地去購買。通過鑒證儀器存入數據庫,這些作品無論在什么場合出現的時候,只要鑒證儀器掃描一下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原先藝術家作的,產業第三方機構證明這個物品是真物。當然這主要是采用科技鑒證的手段,對藝術品,包括立體的,包括平面的作品進行微觀的檢測。通過儀器檢測得出其中是否含有現代的成分。書畫作品每一個時代的生產特征都不一樣,提取相關信息之后和原始數據進行對比,對他的判定是不難的。在這個基礎上,用科技和人為鑒定的方式相結合,對該作品比較熟悉的專家提出結論,把認為檢測信息和科技檢測的信息同時錄入數據庫。雖說創造者早已不在人世,但是這種鑒定結果是相對客觀的。目前我們第三方機構已經和嘉德、嘉禾等拍賣公司達成了相關合作。所以藝術品鑒證的形成和發展的意義在于確立了每一件藝術品的信息,實現了溯源,改變了傳統鑒定人重復鑒定和模糊不確定的問題,促進了藝術品市場的網絡化,保護了知識產權,保障了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金融、科技如何助力?
開放市場,用互聯網思維做拍賣!
近年來,金融、科技、甚至自貿區經常被冠以“助力藝術品拍賣”的頭銜,而拍品越發難以征集、拍賣公司如何節省成本等都是拍賣行業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那么拍賣行業如何更好地和金融、科技結合,從而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呢?
杭州柏融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毛海濱認為,拍賣行業可以先進行“自我調整”,“藝術品拍賣市場需要讓自己更開放,就好比股市向老百姓開放,誰都愿意進去,也能夠進去,但是藝術品市場的開放程度是不夠的。我身為拍賣人,仍然覺得這個圈子是神秘的。如何來消除顧慮,讓大家有足夠的信心來投資藝術品,從而實現資產的增值,這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而關于如何“助力”,毛海濱表示,走互聯網這個布局沒有問題,但是不能把線下的模式往線上搬,應該真正用互聯網思維去做這個拍賣行業。美國有一個拍賣機構叫HA,叫遺產拍賣,也就是我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把家里自認為有價值的物件拿到這個平臺上去拍。比如說一件平時穿過的球衣,比如說老一輩傳下來的物件,幾乎是沒有門檻的網絡平臺,也就真正做到了平民化。藝術品市場想要做大做強,拍賣行業如何把行情調整得火爆,首先是要開放的問題。”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零初認為,科技對于拍賣行業來講,一方面是借力,另一方面是倒逼,“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的發展都需要我們去重視和研究,否則作為傳統行業的拍賣企業將會被淘汰。”
鑒定意見分歧?
人來鑒定,材料輔助!
“蘇富比目前已有200多年歷史,能走到今天是依托誠信、嚴謹的態度,全球的團隊會對一件藝術品作全面的分析,特別是重點的拍品。如果在鑒定上存在不同意見,我們最終先以人的態度人的眼光來鑒定,同時搜集材料來輔助理解和判定這件作品的真偽和來源。蘇富比在世界各地都有團隊,各地的專家會給出不同的意見,因此最終的匯總很重要。”蘇富比(北京)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沈菲琳分享了蘇富比在專業方面的經驗,此外她還特別談到了“售源”的問題,“在長期的積累下,我們和藏家對于某一件作品的流向是有長期穩定的追蹤的,今天這個專家干了大半輩子,也許之后有人接替他繼續跟進。在傳承方面,不管是從資源分享上和專業度上,其實都是不斷往前走,而不會因為人為的或者某一人的離開產生變化。另外,拍賣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我們都是以專業的態度去對待,報告及時更新,甚至是拍賣前一分鐘有更新都會宣布,這些其實國內的拍賣公司已經做得非常不錯。”
區塊鏈如何解決信任危機?
提升違約成本!
最近,區塊鏈成為了金融投資界的熱詞,隨之這股熱潮也很快涌入了藝術圈。峰會上,業內人士也圍繞著區塊鏈在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應用和可行性展開了討論。
浪潮集團質量鏈事業部產品總監李文博首先解釋了區塊鏈的概念,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分布式的數據,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大家身上都有賬本,當發生交易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把這筆交易記錄下來。傳統的交易是以支付寶為中介,以淘寶為平臺,而區塊鏈則是用技術建立一種可以去中介的信任關系。“其中的難點就在于,要用大家認同的規則來進行賬本的管理,還要保證數據的隱私,而很多數據的結合產生了很多的優勢,比如拋棄原來中介的參與,降低了信譽成本,而不可篡改的特性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完善的數據,任何人都不可迭代修改。另外一個特點是透明開放。集體信任,把對中介機構的信任轉移到對技術的信任。區塊鏈的發展是比特幣的時代,點對點的加密方式,它的核心特征就是去除人工化。”
區塊鏈可否和藝術品拍賣市場結合,從而實現“共贏”呢?李文博設想,“區塊鏈技術主要在于給每個企業或者每個人產生一個基于加密算法的身份證。眾所周知很多藝術品的價值是非常高的,而造假則是目前藝術品市場最大的問題。而通過藝術品身份證的證明,當然這個證明要出自鑒定機構,從而形成商品在區塊鏈唯一身份的信任,讓更多人增加購買。之后,符合要求的在線拍賣的交易的結果都寫入區塊鏈當中,大家就可以看到。”
華夏昆侖金融控股公司董事合伙人張添認為,藝術品拍賣市場目前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權威鑒定機構,而區塊鏈的出現有可能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藝術圈的“信任危機”,張添由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首先區塊鏈可以用技術手段重塑買家賣家對于第三方權威機構的信任,其次區塊鏈可以實現藏家對于藝術品保值增值的預期,也就是說有一個增值的保障,即使不是百分之百,也可以出現一個虛擬價值的估算,增加了購買的可能性,也增強了藝術品在行業的流通性。另外,區塊鏈還可以提升拍賣公司對買家賣家的信任度,因為區塊鏈不能篡改,交易者的行為會被記錄下來,如果說目前很多人缺乏契約精神的話,那么區塊鏈就能大幅度提高違約成本。”
傳統拍賣行如何借力?
期待區塊鏈解決痛點!
佳士得拍賣(上海)有限公司總裁蔡金青稱,佳士得上世紀四十年代將電話委托引進,上世紀九十年代又開始網絡拍賣,到現在佳士得網站有170個國家的用戶,可以說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對藝術品拍賣市場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從長遠來看,技術、藝術跟市場,永遠是推進人類文明、推進人類進步三個主要的工具,缺一不可。而拍賣公司的三大核心作用則是藝術品鑒定、估值、交易。鑒定和估值就是發現藝術品的價值,目前需要人的專業的認知。事實上,每一個估值都是基于大數據的背景下,想要通過技術完成鑒定和估價的話,我們也要教這個機器,讓它認知的能力越來越強,其實和我們培養專業人才的過程是一樣的。”蔡金青表示,對于區塊鏈,她態度非常樂觀,“藝術鑒定需要技術,而區塊鏈技術肯定對未來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是數字化的作品有很大的價值。現在之所以沒有很高的提升,就是因為不好控制它的原版。如果區塊鏈可以加密每個作品的身份,對于新媒體的藝術家來說將是好消息。”
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輝認為,正如互聯網技術為拍賣市場的推廣和宣傳發揮了巨大作用,區塊鏈的技術雖然尚在早期,而對于前沿技術的探討也促使拍賣企業早做準備,他也大膽設想,區塊鏈或許會創造出一種新的拍賣業態,或者在市場中形成主導地位。基于現在藝術品征集難、鑒定難的問題,王輝也對區塊鏈、人工智能給予了新的期望,“現在征集越來越困難,我們需要花很大的工夫去尋找貨源,希望未來的新技術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找到拍品。另外,運用新技術是否可以有效地降低拍賣公司的成本,降低拍賣的門檻,讓更多人參與其中,這些都是拍賣公司的痛點,而新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帶來我們傳統行業所意想不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