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現實中的“量子文學”
我們在進入一個卡爾·波普爾所預言的開放社會,“一個蜂巢似的有機體”。這是一個比《百年孤獨》還要魔幻百倍的匪夷所思的新現實。它還在不斷加速,且每一秒都比剛流逝的那一秒更快一點。我把這個新現實稱之為知識社會。一個知識生產呈指數級增長的塊莖結構,一個人可能真正獲得主體性(自由)的個人時刻,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戲劇性的現代性景觀,一個“技術奇點”隨時可能爆發的前夜。
在這個新現實里,小說家要有能力區分小說與當代小說,像區分亡靈與生者的容貌,要有這種愿望去不斷探索,充分借鑒電影、攝像、雕塑、音樂、繪畫等其他藝術門類的理念與形式,以及科技進步帶來的眾多啟迪,用一個“千年文學備忘錄”的視野,寫出真正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學,寫出IBM電視廣告里那個“智慧的地球”。
小說家得學會對讀者提出要求,不滿足于分享經驗、情感,在道德上做出判斷與敘事。要有對難度及復雜性的呈現,這才是對讀者真正的尊重。今天的讀者已擺脫被動閱讀的命運。他們不再是磚、螺絲釘,不愿意被規訓、被洗腦。啟蒙早不再是某種價值觀的輸出與接受,而是一個自我覺醒的動人旅程。在喜怒哀樂之外,讀者渴望更多的智性含量,這種閱讀經驗將有助于他們在新現實中迅速做出判斷,應對突變。小說文本發揮出原型作用。
把當代小說視作一個生態系統,而非一個概念,里面存有由各種新觀念所孕育的生物。這些生物之間的關系就與自然界的生物鏈一樣奇妙。比如塞尚說,“大自然皆以球體、圓錐體、圓柱體、正六面體來構成”。同樣,小說也可以是由這些幾何體結構組成的。
又比如對蜂巢、圓周率、湍流、莫比烏斯環等奇異事物的模仿。再簡單點,比如語言的革新。語言不僅是表達的方式,是思想與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它本身就包含某種價值判斷的模式與思維路徑。它要是活的,與當下息息相關的。
什么是量子文學觀呢?量子力學與相對論是“兩朵烏云”,在讓世界得到更深刻呈現的同時,也直接建構了今天的現實。而現有的文學理論,基本是由經典物理框架下的那個“低速宏觀”的現實分娩孕育,落后于新現實。量子文學觀就是把量子力學理論當作啟示與比喻,嘗試就“作為當下的現實與未來”的敘事,在理論與實踐層面提供一種可能性、維度及自我辯護。或者說:它渴望打通科學與文學之間的壁壘,使科學的人與文學的人有機融合,成為一個更復雜的多維度的現代人。
量子文學觀試圖把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統一起來,使之與經典物理框架下的現實主義相對應,讓眾多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各有迷戀、彼此沖突的文學流派,都置身于同一個坐標軸。不是機械統一,是有機的,“彼此照亮”。這個坐標軸有點像元素周期表。
更重要的是:現代性正在把人打碎,時間、知識結構、人際關系、對世界的理解方式等。要回到作為人的整體,擁有人的主體性(主體有,萬物才有),在靈魂深處縫合諸碎片,量子文學觀提供了一個富有整體性的路徑圖。量子物理對時空(人的尺度)的闡釋,完全迥異于經典物理。
希望我們的筆下能有當代中國人的真正面容,以及未來人類起身時的足履。許多人說文學在式微。這話對,也不對。式微的其實是幾種媒介,以及社會對文學的關注度。文學本身并不式微,反而隨著知識生產的倍增,呈現出一個極開闊、極復雜的圖景,且與教育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公眾關系更為密切,表現出一種從公共空間走向私域的傾向。文學在成為母體,猶如水滋養各種藝術形式。又或者從另一維度來說,文學不僅是一種專門的知識體系,它還是各種知識體系的敘事策略。誰的敘事成功,誰就主導了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