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萬里圖》為祖國河山立傳 各地美術家聯手繪制《長江萬里圖》
長江萬里圖(中國畫·局部)
長江萬里圖(中國畫·局部)
長江萬里圖(中國畫·局部)
長江萬里圖(中國畫·局部)
長江萬里圖(中國畫·局部)
從世界屋脊的格拉丹冬雪峰,到太平洋西岸的東海之濱,長江,猶如一條矯健蒼龍,得天水,出千峽,納百川,自西向東橫貫神州大地,成為孕育中華文明的生命之河。它用博大的胸懷,滋養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古往今來,面對這條中國第一大河的悠久歷史和壯麗景色,藝術家們留下了眾多的墨寶畫卷,見證了千百年來長江的自然變遷和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腳步。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巨幅長卷《長江萬里圖》,以長200米、高1.5米的超大尺幅全面展現了新時代長江的自然風貌和文化景觀。從源頭雪山到高原綠洲,從長江三峽到江漢平原,從蘇州園林到東海入海口,整幅作品雄渾磅礴、跌宕起伏、風光萬千,仿佛跨越千年的時間長廊,濃縮了浩蕩長江的滄桑巨變。美術家們不僅畫出了一幅新時代的山水巨制,更畫出了國人心中的文化長河,畫出了長江兩岸人民的現實與未來。
2017年3月,中國畫學會聯合海瀾集團倡議并發起了《長江萬里圖》美術創作工程。工程以表現新時代長江氣象、反映長江文化精神為創作主旨,邀請全國50余位優秀美術家共同創作。主辦方廣泛收集長江各類史料,制定了詳細的創作方案和流程。
2017年4月,在天津薊州的國家畫院盤龍谷創作基地,《長江萬里圖》的創作正式展開。據中國畫學會秘書長鄧維東介紹,主創們反復觀看表現長江的影視作品如《話說長江》《再說長江》等,并對長江的自然風光、文化背景和歷史資料做了深入的研究。中國畫學會會長龍瑞首先帶領七八位畫家畫了炭稿,主創團隊共同研究創作出小幅草稿,其間反復修改磋商,為長卷的最終效果奠定了基石。
為了使畫家們更直觀深入地了解和體驗新時代巨變中的長江,2017年5月,主創團隊赴長江中游采風寫生,從重慶沿江而下,經三峽到宜昌。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巨變讓畫家們感到振奮,他們手不停揮,留下了一幅幅精彩的寫生作品,為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6月,創作組再次啟程赴長江下游采風寫生。從武漢出發,取道廬山,途經南京抵達上海。沿途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雄偉壯觀的跨江大橋不僅強化了畫家們對新長江的體會和感悟,也讓他們重新思考如何運用新的創作觀念和筆墨語言去表現城市山水。
有了小稿確立的布局和思路,加之實地采風寫生積累的感悟,畫家們把中稿的創作重點放在了筆墨關系、藝術表現語言等方面。“我們采用中國傳統的水墨淡彩畫法,基本上以淺絳加青綠的面貌呈現,寫意同時還兼顧工筆與界畫,將其統一到整體的面貌當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美術家有責任用畫筆為河山立傳、為大地寫真。
雄奇秀美的三峽兩岸奇峰陡立、景色非凡。作為《長江萬里圖》的重點表現段落,如何表現出其氣勢及時代性,美術家們集思廣益、開闊思路。畫家程振國談到,創作時有意把三峽的篇幅加長,因為它是長江中適合用繪畫形式表達的亮點,要把它的渾厚華滋、氣韻貫通表達出來。畫家施江城認為,三峽大壩作為宏大的現代工程在山水畫中如何表現是一個新課題,筆法不僅要寫意還要和山水的表現方法在美學精神上和諧統一。
沿著三峽向東西兩翼延伸,便勾勒出了長江經濟帶的輪廓。摩天大樓與江南小鎮交相輝映,斜拉索橋和人力小船相映成趣,把城市化建設納入到中國畫的山水意境之中,成為創作組學術創新的重點之一。“中國畫用筆講究一波三折才有筆墨的味道,當代的建筑卻是鋼筋水泥的中規中矩,如何把它們結合起來,使作品有筆墨情趣,是我們面臨的新挑戰。”龍瑞說。從規模宏大的三峽大壩、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觀、穿山越嶺的高速公路,到繁忙的港口碼頭、飛馳的高鐵列車,反映新時代特色的各種生活場景和現代元素,被畫家們富有詩意地添加到新長江的圖景之中。
2017年9月,《長江萬里圖》進入最后的大稿創作。在統一風格的基礎上,創作團隊充分發揮每位藝術家的優勢,并廣泛征求意見,對作品進行不斷的調整和完善。劉大為為長卷題寫了圖名,薛永年創作、孫克撰寫的《長江萬里圖賦》追古說今,詩書畫印相得益彰。
《長江萬里圖》以超越時空的文化視角,充分展示了長江和這個時代所擁有的壯闊而崇高的審美精神,熱情謳歌了偉大時代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浩浩長江,亙古輝煌。隨著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長江日益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以永恒的文化精神把我們帶向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