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代發展看藝術流變 回顧“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
莫奈、畢加索、馬蒂斯……名家名作薈萃,如何讓觀眾超越浮光掠影的觀展方式?如何讓不熟悉西方藝術的觀眾理解抽象藝術?如何還原哈維爾、塞翁等藝術大師應有的歷史地位?綜合類城市博物館應該怎樣呈現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展?帶著這些思考,成都博物館與法國圣埃蒂安大都會現當代藝術博物館合作,于2017年9月27日至12月15日成功舉辦了“現代之路——法國現當代繪畫藝術展”,吸引觀眾53萬人次,被法國媒體譽為“在中國參觀人數最多的法國展”。
國際交流 精品薈萃
“中法文化之春”作為兩國重要的文化交流項目已有11年歷史,而該展覽作為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的重中之重,不僅備受法國各界關注,法國圣埃蒂安博物館更是提供了館藏精粹,因此展覽在文保、安保等方面提出了極高要求。為此,中法雙方展前即聯手制定文保方案,文保數據實時傳送溝通,即時調整方案,在操作規范上,此次展覽也是全面與國際接軌。
“現代之路”展出的51幅作品涵蓋了西方藝術史中極具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莫奈的圓形《睡蓮》等絕世佳作。展品涉及法國大革命后的現實主義、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野獸主義、超現實主義等10余種藝術流派,莫奈、畢加索、馬蒂斯、杜布菲、蘇拉熱等大師的畫作紛紛華麗亮相,橫跨法國藝術發展最輝煌的幾個時間段。
獨特定位 多維解讀
作為博物館里的美術展,“現代之路”在策展理念上根據自身定位,結合本土觀眾的知識基礎及信息接受度,從更廣闊的文化視野、歷史視野出發,將藝術放到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確立了“在歷史背景下解讀藝術,以藝術洞悉文化”的展覽定位。
藝術作為社會審美形態的體現,既與時代背景關聯,也體現著時代精神。因而展覽圍繞“時代發展”的主線與“藝術流變”的輔線交織展開,立體呈現了藝術發展的過程。
為了讓觀眾理解藝術發展的內在動力,展覽提供了大量的作品背景、藝術家生平、藝術流變等信息,同時通過作品所處的時代概況、人文思潮、科技發展等背景介紹,展現了藝術在科技、人文的影響下,隨著時代一起發展變遷的“現代之路”,讓觀眾理解了藝術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根植于時代的靈性之花。
多元“釋”展 全民美育
“做一場觀眾看得懂、記得住的展覽”是“現代之路”策展團隊的目標,因此,展覽運用了展簽、看板、投影、書籍、游戲、觸屏、折頁等多種方式來承載延展內容。新鮮有趣的多媒體設施,用電影、音樂、詩歌等形式直觀傳達文藝之美,充分調動觀眾五官,讓參觀者多重感受藝術魅力,增加了展覽的互動性和體驗性。此外,421場免費講解、不同版本的語音導覽,人性化、全方位地為觀眾詮釋展品;“博物館之夜”特色活動、16場寓教于樂的社教活動、三大系列17場公益講座等量身定制的活動,延伸了觀眾的觀展體驗。
展覽攪動了成都人民的藝術熱情,觀眾風雨無阻排隊觀展,200萬人通過網絡收看展覽講座;各大媒體紛紛報道“釋”展,新媒體受眾覆蓋千萬人。
“現代之路”為成都人民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藝術盛宴,搭建了一座中法文化交流的橋梁,為成都人民觸摸西方藝術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