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語境下,歌曲創作需“解鎖”新課題 聚焦“新時代歌曲創作座談會”
“沒有料到這次座談會的陣容如此強大。赴會的很多老朋友都是非常有實力的音樂家,更重要的是有新興文藝群體的力量加入進來,這也是新時代中國文聯所要做的事情,文化發展起來就要團結更多的力量。 ”在中國音協、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近日主辦的“新時代歌曲創作座談會”上,中國音協名譽主席、著名作曲家趙季平感慨。他同時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曾舉辦過一次規模很大的歌曲創作研討會,那次會議曾對改革開放時期推動新歌曲的出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敖裉爝@次會議同樣理應成為中國音樂發展史、歌曲創作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會議,也應當成為能夠聽得到響聲、留得下作品的一次會議。 ”趙季平說。
正如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韓新安所說,座談會既是總結交流創作經驗,更是為了凝聚音樂家們在新時代語境下進一步提升歌曲創作的共識。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前不久,中國音協八屆二次理事會和工作會剛剛在上海落下帷幕。這是黨的十九大后,音樂界一次全國規模的集結,顯現出音樂工作者積極主動投身時代、音樂事業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討論聲猶在耳,中國音協又在江蘇南京組織召開了新時代歌曲創作座談會及采風創作活動,以專題研討的方式助推新時代歌曲創作。座談會對當前歌曲創作現狀提出思考與對策,針對當前歌曲創作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展開討論。就如何加強對青年和新文藝群體創作者的團結引領,如何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風創作機制,如何進一步提高歌曲原創力,完善原創作品推選機制和渠道,加強原創歌曲的推廣和展示力度等議題,與會的全國著名詞曲作家及新文藝群體的代表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為新時代的歌曲創作鼓與呼。
現實題材創作要融入當代思考
2009年,為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央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全國上億人參加評選,選出的100位英模中有三位藝術家,全部都是音樂家——聶耳、冼星海、鄭律成。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 (國歌) 、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 、鄭律成的《八路軍進行曲》 ……音樂在弘揚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正如這次歌曲創作座談會的主題是緊緊圍繞聚焦中國夢、謳歌新時代,集中力量向社會推出一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音樂作品,這昭示了音樂界走在新時代的一種時不我待、主動作為的氣概。
“歌曲是音樂當中比較小的形式,卻覆蓋著億萬聽眾,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為億萬聽眾負責任地創作出更多符合這個時代、反映這個時代的好作品,確實值得深入探討。 ”中國音協副主席、作曲家張千一談到一種現象,那就是“居中現象” ,他認為近些年歌曲創作的整體水平是不錯的,特別差的作品越來越少,但是他也注意到,現在能夠唱得響、留得住的歌曲也特別少。整體感覺是擠壓在中間,也就是“高原”之作比較多,“高峰”之作非常少。具體體現出的就是“感受多、感悟少”“共性多、個性少”“寫得多、唱得少” 。
詞作家王曉嶺談道,“不少大主題歌曲,歌詞比較空洞,這種空洞是各方面造成的,而小角度的歌曲又陶醉于自我,這可能是未來主旋律作品的主要突破點,寫好時代歌曲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好‘大’與‘小’的關系。 ”王曉嶺認為,很多留得下來的好歌都是將大主題和小題材之間做了很好的融合,經過多年的沉淀依舊是經典,比如《金瓶似的小山》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詞作者是青海日報社的編輯朱丁,他在青海采風時受到啟發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歌詞,這首歌詞真切表達了藏族群眾縱情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純樸情感?!艾F在我們寫歌就是需要解決好小與大的關系,寫‘小我’的時候有‘大我’的意識,寫‘大我’的時候有‘小我’的切入視角,這樣流傳下去成為經典的可能性會大一些。 ”王曉嶺表示。
“我們現在的歌曲創作應該還要想得深一點,透一點,目標再明確一點,少一些雜念,多一份責任。 ”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印青認為,近些年主旋律歌曲的創作內容都很積極向上,但是表現的內容和形式,包括語言表述的方式,以及音樂情感的表達方式都相對來說比較單一,缺乏新鮮的語言,不可避免造成了雷同化。此外,一些主旋律歌曲重說教,少親切感,重灌輸性,少溝通感,和老百姓的情感還是有距離的。還有一些歌曲創作過于追求“高大上”的藝術化或是技巧化,使這些作品難以在社會上傳播。印青談道,真正的創新精神,不能滿足于一些小的感覺和小的技巧,而缺少一些大的氣象,缺少更高境界上的一些思考。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提出,現實題材創作一定要融入當代思考,才能讓作品真正具有現代性,才能創造出既有生命質感又有現代理念并滿足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作品。同時,只有實現題材選擇、思想內容、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的多元,現實題材創作才有可能呈現出多樣性,從而打造出精品。加強現實題材創作,還要以“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作為創作目標,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課題和重大時間節點,特別是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推出一系列現實題材優秀音樂作品。“現實題材的藝術創作嚴肅且艱辛,不能捕風捉影、走馬觀花,更不可能一揮而就,音樂創作者只有真正融入新時代發展洪流,把握住生活和音樂的關系,才能創作出打動人感染人的音樂作品。在創作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進行無愧于時代的藝術創作;只有走出方寸空間,走進更廣闊、更基層的現場,扎實采訪,精心創作,才是產生精品力作的關鍵。 ”葉小鋼說。
深入采風成為歌曲創作的助推器
近年來,中國音協十分注重將采風創作與基層慰問演出有機結合,目的就是及時有效地將創作成果回饋基層群眾、接受群眾的檢驗,而且讓新作品通過演出不斷地打磨與完善,真正成為唱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比如,為展示2016年西藏采風創作成果,幾經打磨與修改,2017年12月,在京舉辦了“格桑花開新時代” ——美麗西藏采風原創歌曲演唱會。又如, 2017年年底“金鐘之星”藝術團赴海南東方和三沙慰問演出中唱響的《香溢東方》 《三沙之歌》等多首歌曲,均來自中國音協組織采風創作的成果,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在座談會上,張千一就特別總結了“五位一體”的經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國音協主辦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西藏采風活動。“這個采風活動許多詞曲作家從頭至尾都參加了,自2016年8月開始采風,到2017年12月8日的‘格?;ㄩ_新時代’ ——美麗西藏采風原創歌曲演唱會,真正把采風、創作、錄音、演出、推廣結合起來,我把它稱作‘五位一體’ ,這使得我們新作品的聚焦力更強大,今年8月,這臺采風原創歌曲演唱會還要去西藏拉薩、日喀則等地演出,將創作成果回饋我們采風過的地方并接受當地群眾的檢驗。 ”張千一介紹,在采風的過程中,音樂家們熱情非常高,感悟也頗多。因為給予我們的創作時間比較長,而且是詞作家把歌詞寫出來組織專家來會稿,選定了詞之后再讓作曲家進入,作曲家創作出滿意的作品,然后進入錄音階段,再經過舞臺的呈現進一步地推廣,這樣的“五位一體”對歌曲的推廣、傳播會有很大幫助。
詞作家屈塬也談到了他近些年來通過深入采風獲取的創作經驗,“詞作家的作品,一首歌詞里只有百十個字,里面信息量極其有限。但不管是寫什么題材,關鍵是找到動情點,無論是面對國家、社會還是某一片土地,我在寫的都是‘情歌’ ,盡可能去發現那種讓我覺得怦然心動的東西。這幾年我陸陸續續去了很多的地方,有一些偏遠落后、艱苦不發達的地區,也有經濟十分發達的地方,我把所有的特區都跑了一遍,慢慢地總會找到讓自己心里怦然一動的動情點。走到偏遠的地區,看到人民在如此艱苦、落后的情況下生生不息、自強不息的狀態,為他們所感動,面對那里的人民心里就有一份責任;去到經濟發達地區,看到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會得到心靈的震撼,自然會油然生出自豪感,也會有一種關切和期待。找到了這些點就盡自己的力量搞好創作,為寫好時代之歌盡一份自己的心力。 ”
作曲家戚建波最關注的是身邊的普通人,他認為平常周圍很生活化的人和事就是生活,對于他來講并不是非要定點深入某個地方采風才能獲得靈感。平時對生活的積累也是深入采風的一部分?!拔业纳钊锒际瞧掌胀ㄍǖ娜耍彩撬麄兘o我最大的啟發。我的作品中都是我最真實的感受,是我骨子里的東西,真實是第一要務。 ”
創新表現形式也需創新傳播渠道
音樂創作要抵達觀眾,還需不斷創新表現形式,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當下社會特質明顯,節奏之快,境況之新,形態之豐富,早已和過去是“兩副面孔” 。人們在網絡上瀏覽著海量的信息,接受著各種優質文化的浸潤,氣質形象、審美趣味也都發生著改變。正如韓新安所說,“如果音樂作品依然囿于舊有的語言、行為、邏輯和敘事,恐怕難以充分引起新時代觀眾的共鳴。所以,我們要始終把創新精神和精品意識貫穿音樂創作全過程,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題材、內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 ”
詞作家宋小明特別提到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小草》 ,由戰斗中雙眼失明的史光柱作詞,“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一個很小的題目,但是它“舉輕若重” ,寫到小草的卑微、小草的平凡,筆鋒一轉寫到小草的偉大,謳歌普通人的崇高心靈,很樸實很有內涵,成為譜寫平凡人心聲的開端作品。宋小明認為,對于創新表現形式,我們在接到主旋律歌曲創作任務的時候,不妨從這點上多下下功夫。
作曲家王曉鋒認為最難創作的就是主旋律歌曲,“最難是難在既要有一定的思想性,還要有很高的藝術性,還要有很廣的流傳性。做到這幾點真的很不容易。相比一些影視歌曲還有一些愛情歌曲,或者流行歌曲,主旋律創作真的是非常難。每個時期,每個年代,大眾都有不同的審美情趣” 。王曉鋒特別提議主旋律創作應該給年輕創作者一個好的平臺,讓他們寫出的作品能夠傳得開。1997年王曉鋒憑借歌曲《從頭再來》獲得了“五個一工程”獎,他說,獲獎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歌曲一定得傳得開,能夠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這對于年輕創作者來說才是正確的音樂創作道路。
舒楠創作過大量影視音樂,其中大部分是主旋律電影音樂?!?《戰狼2》 《紅海行動》這類主旋律商業大片近期那么火爆。為什么主旋律歌曲沒有迎來爆發呢? ”舒楠的提問值得深思。舒楠寫的《生死不離》 《追尋》等歌曲都頗受歡迎,他認為要寫好這些歌曲需要立意高,但落筆輕,“潤物細無聲地告訴別人,主旋律創作重要的就是走心,如果你寫給你的父母聽,他們很感動,就說明很好,如果他們聽完覺得太假,就說明你沒走心” 。
作為新文藝群體的音樂制作人,何沐陽認為,需要理解新時代語境,也就是更加人性化、國際化、融合化。不得不承認,大部分音樂平臺已被電視綜藝節目和網絡綜藝節目占據,這就是時代帶來的審美變遷,必須承認這個變化。此外還應要有新的理念,何沐陽認為,這個時代好作品不是太少,而是很多,因為現在信息量太大,好的作品逐漸被湮沒了。何沐陽建議,歌曲的評論機制要尋找一些新方法,不光是專家聽,還要找各層面的受眾,讓他們也參與重要歌曲的聽審,在互聯網上搜集意見,然后集中力量宣傳。還要開拓新的傳播機制,作為純粹走市場的音樂制作人,何沐陽喜歡分析不同受眾群,他認為25歲以下的年輕人聽歌最認真,也是最重要的受眾,如今的主流傳播渠道由地方衛視、網絡綜藝以及微信占據,那么主流歌曲創作就應該主動跟這些平臺銜接,才能獲得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