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電影的風向標
《厲害了,我的國》海報。 資料圖片
《紅海行動》海報。
隨著春的腳步來臨,2018年第一季度降下了帷幕。這一季度的電影市場因“春節檔”的火爆,實現了票房、口碑雙豐收。尤其是春節檔不同類型電影成群廝殺之后,中國電影已呈現出新的類型“等級”、新的市場規則,折射出新的發展趨勢。
《紅海行動》超過3年前的《美人魚》,成為僅次于《戰狼2》之后的票房亞軍,似乎早在市場預料之中。與《美人魚》一樣,《紅海行動》導演林超賢也是香港導演。但這次的成功意義非凡,主要原因在于:《紅海行動》是主旋律電影。這部電影是香港商業化電影思維與內地國家美學的深度融合,在接受美學意義上,觀眾清晰解讀出國家的強大。這種家國情懷正是中國當下電影觀眾的“剛需”。由于這部電影的出現,當下中國電影確認了《戰狼2》所標舉的美學旗幟,重新安排了國家電影的美學秩序,改變了近十幾年來中國電影所建立的商業電影文化結構。
而另一部成功的春節檔喜劇《唐人街探案2》沿襲了春節檔的類型片套路,也透露出新的時代信息。這是一部在紐約唐人街拍攝的電影,這一空間設置折射了當代國人的“心結”——它以商業喜劇片的類型包裹著新時代國人看世界的心態變化,以及熱切地希望在世界中辨認出自身形象的心理訴求。因而,這部電影在效果上與《紅海行動》如出一轍,就是“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
所以,今年春節檔的“最強音”正是這種順應國家形勢變化的人心變化。在這個意義上,中國電影實現了與社會的良好互動。而另一部主旋律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順勢而上,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和成就,以紀錄片的形式首次呈現在大銀幕上,也刷新了紀錄片的票房紀錄。與此同時,自《戰狼2》以來,一系列好萊塢大片都沒有獲得預期的市場回饋。這兩個消息也從正反面相互印證,中國電影的風向真的變了。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消息是:2月,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了關于組建“人民院線”的通知。通知提出,為進一步深挖放映資源、提高綜合上座率,做好優秀主旋律影片發行放映工作,擬在現有城市院線中組建一條“人民院線”。院線影廳在日常商業放映的基礎上,對特定優秀主旋律影片和重要時間節點的重要影片實行“專廳專用”,采取組織觀看、優惠票價、給予政策、資金扶持或獎勵等方式,保證放映陣地。“人民院線”到底如何建立,效果如何,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前有《十八洞村》,后有《厲害了,我的國》,其市場發行的軌跡已經可以辨識出“人民院線”放映制度的雛形。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電影評論界提出“主旋律電影、藝術電影、商業電影”的電影類型“三分法”。對應相應的電影類型,目前我國的電影院線已經發展起了“商業院線”,以及于2016年設立的“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此次設立的“人民院線”可以被看作是對應“主旋律電影”的一種院線制。這一出于傳播社會主義主旋律文化的政策將構建更加豐富的電影放映體系,從“供給側”改變當下中國電影的文化架構,使現有電影體制呈現出更多元面貌。從文化生產的角度,放映體系設置的完善,將會使這三種類型電影各得其所,將更有利于電影市場的繁榮。一些優秀的小成本影片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
“人民院線”的設立,雖然表面看是對當下電影某種程度的“去商業化”,但商業電影并非只有一種形態,可以和當下中國混合型的經濟體制實現“同構”。所以,“人民院線”并不是要搶商業院線的飯碗,實際上,這正是中國政府破除市場迷思,建構適合國家發展的電影制度的創新之舉。好萊塢的電影體制曾經是中國電影市場體制模仿的對象,但幾十年的商業電影體制建立以來,確實產生了諸多弊端,在文化生產的意義上,票房至上的商業體制與當下主流文化建設脫節。中國電影需要在實踐中找尋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電影體制。
當下,中國電影面臨著新的文化秩序的建構,這也預示著某種模棱兩可的電影制度和電影觀的終結。中國電影需要在新的時代需求中建構出新的電影制度,只有與中國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電影制度才是最好的電影制度。好的電影制度能捋順電影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系,綱舉目張,中國電影將在未來迎來更多可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