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潮流沖淡文化
日前,重慶大學一位女生的名字“黃埔軍校”,和西安一位剛上戶口的嬰兒的名字“王者榮耀”,引起大家的評說和圍觀。
新奇的名字,透射出一種求新求異的時代潮流,它完全拋開了傳統的中正沉厚的命名方式,別出心裁、標新立異,反映出一種出離傳統的新的文化價值觀的走向。
離經叛道的命名方式,對傳統的姓名文化,形成了一種沖擊,也引發了大家的思考:千百年來,姓名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內涵,是不是有些過時了?標新立異的命名方式背后,所反映出的生存現實和價值取向又是什么呢?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姓名,不僅僅是一種區別于他人的身份符號,同時也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涵義。古人對于名字的使用,都很講究,一般都是有“名”有 “字”, “名以正體,字以表徳”:嬰兒出生三個月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是幼名,待到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女子15歲許嫁時舉行笄禮取“字”, “字”用于與他人交往,以示相互尊重,如孔子名丘,字仲尼;蘇東坡名軾,字子瞻;魯迅名樟壽,字豫山……小小的名字,蘊含了父母對孩子長大成人后受尊重的基本心愿,也寄寓了期望孩子做有用之才,有胸懷、有眼界,品行良好、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
姓名,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精神禮物。人類的繁衍,不僅僅是血脈的延續、基因的傳遞,更是文化、智慧、愛意的傳承。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傾盡所有的經驗、智識,助力自己的孩子更好地適應生存的環境,順利、圓滿、幸福的度過自己的一生。在給孩子的第一次命名中,父母也大都會把滿滿的祝福、期許,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中。藏族女孩叫卓瑪的比較多,"卓瑪”在藏語里,是神圣的仙女;蒙古族女孩很多叫“高娃”,則是蒙語中美麗的意思。
端方大氣的好名字,往往會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孕育了規范、持重、溫良、正統的姓名文化,明情理、重大局、克制溫文、貼切中和的命名風格,形成了獨特的姓名美學,名字中所韻含的深厚的文化意味和獨特情懷,也成了人們衡量一個人、乃至其所依托的一個家族的文化素養、文明程度的標尺。而姓名文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審美心理。恪守著這樣一種準則,維系著這樣一份衡定的秩序,既是享受著傳統文化美學對心靈的浸潤,也是維系著一個己然成型的文化系統對精神的護佑。
而父母寄寓在名字中的關愛和信賴,一旦被孩子所理解,所感懷,更是激勵孩子不斷成就自我、修養自我的原初動力。孩子在伴隨其一生的名字里,時時感受到父母深摯的祝愿和期許、信任和支持,也是孩子能夠找準人生方向,不斷完善自我,從而引領其精神品質,抵達更高境界的重要保障。
從某種程度上說,父母竭盡全部學力,翻字典、查古籍,力圖為孩子創想出一個好名字;孩子從父母賜予的名字中,獲取一種良性定位和積極暗示,整個過程,就像是彼此共同體會著一種特殊的儀式感,在這個特別的儀式感中,彼此也感受著流淌在幾代人之間由衷的愛、對美的向往,對善的守護,以及人性之中天然的樂趣和對生命的巧妙適應。
隨著社會的變革,時代的發展,姓名文化也不斷呈現出新的時代特色。特別是在經濟發展、信息發達、競爭日趨激烈、觀念日益多元的今天,姓名文化,更是顯現了新的趨向和動機,表現更為豐富和多樣。
"出名要趁早”。人口數量越來越多,人才也越來越多,而資源有限,優質資源更為有限,生存競爭也日益激烈。早早讓孩子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早些得到師長、前輩的青睞,早先搶得一份優質資源,獲得接近名師的先機,在父母的觀念里,對于孩子的成長提升,也許是求之不得的捷徑。
只是,問題在于,未遇名師之前,孩子面對的,更多的是俗常的社會,是普通的成人,和極其普通的孩子。孩子從邁入社會之初,便彰顯出一種與眾不同,便形成與同伴的較大的反差,便引起周圍人過多的關注,是否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必要的侵擾呢?
人終究是要生活在群體之中,在任何一個群體之中,過分強化自我,過度強調自我意識,了無意識的挑戰習俗,刻意的逆傳統而行,大概并非最佳選擇。而讓孩子恰當地融于社會主流之中,心態、智識全方位的自然成長,或許對于孩子而言,倒是一種更為輕松自在的選擇吧。
生命有著自己的節律,需要有一些屬于自己的安靜的時光。對生命的真正護佑,或許是給他一個足夠自由的空間、不去過多干預,讓他有一份成長的安然,培養一份屬于自己的生命的自信,也許,才是對生命的一份寬待和尊重。
也許父母的初衷,不過是意在鼓勵創新,推祟創新,是有意讓孩子從自己的名字中,從父母為自己命名的風格中,感受一種神思飛揚、獨立不羈的才情和特質,從小培養孩子求新求變的意識,而這也正是時代的需求。只是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一些關乎人類進步的重大職責,不是一個幼小的孩子能夠承受和承載的,也不是他們的力量能推動和改變的。創新固然要從小抓起,更多的責任,還應是落在成年人肩上。
而一個現存的社會系統的形成,既有它的現實性,亦有它的合理性,中華傳統文化中,其實也有合乎心性的東西,天道合一,性靈自然,都是合乎生命節律的理念,也不一定需要完全與之抗衡。一個完善的社會系統之中,也可能存在著有益于人的身心的東西,縱使社會進步發展,也不一定將舊有的傳統全部拋開,或者全然無視它可能的現實影響和蘊含的積極作用,也許,才是審慎對待生命的態度。
至于潮流的東西,盛行多久不好說,而等它不再盛行的時候,追隨潮流的價值,怕也就化為烏有了。
社會終究要走向進步,孩子也要走向未來。對于孩子而言,生命貴在圓融,從理性助力孩子成長的角度而言,取名亦應謹慎,讓潮流沖淡文化,或許,并不是最為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