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驛道香火濃
鑒江邊,古道旁,南宮庵群飄出的香煙,濃濃淡淡,飄飄渺渺,它是悠悠古道千年不變的獨特風景。
古城之南,山青水秀,南宮嶺下,樹影斑駁,昔日的古驛道緊貼嶺腳,沿著蜿蜒悠長的江岸,西出南去,飛塵滾滾,延綿數百里,遠通廉瓊等地。東坡南貶,扶著拐杖走遠了,身影還在;官差夾著瘦馬跑遠了,蹄印還在;挑夫躹著腰身走遠了,汗漬還在;南下大軍肩扛使命走遠了,美談還在;往事馱著日子散失了,南宮嶺上的香火還在,漫長歲月留給古驛道的累累痕跡,現在已被塵封在水泥道路下面了,可它深深的情懷和沉長的故事還繚繞在古道上。
古驛道自府城大陵驛起,南行數里,便到了南關“興文橋”,俗稱南橋。這座古橋歷經四百余年風吹雨浸,至今仍人來車往川流不息。橋墩掩蔽在藤蔓綠葉之中,青磚模糊可見;橋面坎坷不平,兩側苔蘚墨綠,芳草萋萋,不知被多少腳印打磨過的長條石板,光潔潤澤,只是初生的雕花橋欄,僅剩丈余了。
昔日的興文橋,是古城的南大門,它曾經背負著軍事防衛的重任,據說民國初期還有衛兵持槍守護。幾百年前從這里掠過的西南風,夾帶著南宮嶺上的裊裊梵音,又輕輕地拂過著名的南橋,聽得出,仍是那個悠揚的音韻:南無阿彌陀佛。
過南橋,就到了“南天勝地”,眼前的碑刻“捷步南宮”,勾起我許多回想。我連自己都記不清“捷步”這里多少回了,我來這里做什么?不是因為崇信神圣的佛教,不是祈求眾佛的庇護,也不是為了心靈得到某種慰藉而來此懺悔,我只是來這里感受圣殿的莊嚴,佛祖的威風,謁拜者的虔誠;我只想沿著這條古道,踏入花間幽徑,尋覓翹角的飛檐,深掩的重門,雕花的窗欞,青綠的石階,幽淡的檀香,滴翠的風鈴,來豐滿我淺薄囊空的靈感,好讓我的創作能夠充實和暢順一些。
飄渺空靈的南宮嶺,香煙縈繞,鐘鼓悠揚,庵堂肅穆,寂靜清朗。于此修行的比丘尼戓信眾或香客,早晚誦經禮懺,磬鐘木魚,佛音梵唄,宛若天籟。沿古繹道前行百余米,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寶蓮庵。
從明代天啟年起,此處曾“數易其主”,開先河的是道觀,不久道士拂袖而去,來了和尚,嫌廟小,又搬走了,最后來了尼姑,立地敬佛,易名寶蓮庵。庵堂幾經修繕擴建,如今已是樓堂高矗,殿宇巍峨了。
主持釋妙因,50多歲,笑容可掬,是高州本地人。當年她不知道什么叫佛教,連和尚與尼姑都不懂,只是經常到庵堂玩,喜歡庵里的恬靜清雅,鐘愛后院的滿庭蘭花,時常清香滿袖,凈手焚香。回到家里,漸漸吃不下肉,父親知道她喜歡庵堂,只好說,或者真是前世的緣,出家就出家吧。紅塵滾滾,世事離奇,我們只好信了。
雄立于嶺巔的復龍庵,黃墻金瓦,造型古樸,殿堂兩進,天井左右有回廊貫通,仿明代建筑風格。登山拾級而上,在重修的山門前,可見似曾相識的“大肚能容……”對聯,稍覺俗套。一日閑逛,偶見廢棄山門殘存的對聯,只覺其意境甚合此庵氣韻,我不忍它的文采或在哪一天突然消失了,所以抄錄于此,存于世上,聯曰:
復龍磐踞高峰,地勢鐘靈增吉慶;
古庵俯瞰鑒水,天然毓秀集禎祥。
庵門左側與西岸寶光塔遙相對望,風光旖旎,常登封面的美圖《南宮塔影》便出于此處。
傳說當年有個南宮太子因避戰亂,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逃難至此,太子向菩薩許愿,如若幸免于難,日后得以繼承大位,定重修庵堂,再塑金身。后來太子果然青云得志,便前來參拜還福,捐資重修此庵,并賜名“復龍庵”。當地人為紀念南宮太子的功德,也將此嶺稱作“南宮嶺”。
回水庵,因座落在“鑒水回流”的地方而得名。
對岸鐘聲同繞韻;
雙流潮汐作回欄。
這副用巖片鑲嵌在庵門兩邊的對聯,借景托出庵堂的幽雅環境。二六時中,濤聲拍岸,宛若梵音輕唱,塔影江流,古榕掛綠,風景這邊獨好。
從觀山順流而下的鑒江水,過瀛洲島便成了“雙流”,江水流到庵前旋成了一個回流處,就像靜止了片刻,借此與眾佛道個別,然后依依不舍向西南流去。
文昌宮和天后宮(即阿婆廟)是近鄰,座落在嶺東半山處。拾百級臺階而上,聽梵音低回,自覺進入了“神的境界”。據守廟老伯說,文昌宮原址在廣潭,后遷至此。明清時,高州乃府學、縣學所在地,文昌宮遷此,可能是官府倡導,或是貪戀這里的風水,又可能是為了沾點府城鼎盛的文氣和官氣吧。
站立在文昌宮門前,我不敢相信如此小廟之門聯,竟是大文豪楊頣拜題,聯曰:
以文字,傳圣賢心,精神萬古;
用經典,闡豪杰志,偉業千秋。
邑人楊頣,高州城西廣潭村人,清光緒進士,相傳曾于回水庵水月閣潛修苦讀,蒙佛之恩澤,得以一舉成名,官至兵部左侍郎兼署工部右侍郎,相當于今天的部級官員。如此高官,為一間小廟題聯,估計在遠近之庵堂廟宇中,除此之外,別無分號了。
宮門前面,堆放著從廣潭搬來的四方石柱,可惜已斷成數截。石柱三面有石刻楷書,水洗后勘看,驚見楊頣手書對聯,因石柱不全,上聯只尋得三個字:“與同人……”下聯:“為古圣,拾遺尋墜,即種得三生善果,幾世靈根”。落款:“丙寅小陽月古潘州楊頣拜題”。殘缺的上聯,或許永遠殘缺了,那十五個散失了的字,字字珠璣,或許永遠成謎了。
水流阿婆擇址南天圣地;
天后圣母鐘靈綠水青山。
高州府阿婆廟門前的這副對聯,大概就是它的來歷了。
在一個鑒水暴漲的日子,從上游漂來一尊菩薩,擱淺于此。水退了,菩薩卻沒有走的意思,好像有意入籍高州府“南天勝地”。冥冥之中,皆是緣分,信眾將菩薩請上山,凈身更衣,起名叫“水流阿婆”,就地焚香供奉。后來大家覺得這大水漂來的菩薩好靈驗,便集資建起了阿婆廟,定名為“天后宮”,阿婆也隨之升級為“天后圣母”。
自然和諧,天人合一。如果“水流阿婆”真的有靈有性,有情有義,一定會感謝城南信眾當年的好心收留,虔誠供奉,也一定會保佑八方信眾,年年福蔭,歲歲平安。
南宮嶺下的古驛道,雖然少了點原生味道,少了點蒼然古樸,可它歷千年顛簸,任風雨洗禮,至今南橋猶在,古道通暢,這大概是鄰近神佛的蔭庇吧。每次踏上這條古驛道,仰望南宮庵群,看裊裊香煙飄過,聽暮鼓晨鐘奏鳴,有如翻閱古城醇厚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