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民族精神 鑄煉藝術之魂——紀念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0周年
“藝術家書”展品
國美春秋——清明(油畫)。許江、孫景剛、鄔大勇
國美春秋——芒種(油畫)。楊參軍、周小松、來源
國美春秋——端陽(油畫)。封志國
國美春秋——中秋(油畫)。何紅舟、任志忠、尹驊
時光定格在幾個剪影上。
1928年4月9日,西湖初春。蔡元培先生在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說:創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
1928年10月1日,國立藝術院第一期院刊《亞波羅》上,首任院長林風眠發出宣言:唯一的辦法——至少在我們從事藝術的人,以為只有提倡藝術運動。并且在從提倡藝術運動入手,把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重新建筑,為中國社會一線稀薄的光明!
1940年7月1日,第二任校長滕固在漫漫西遷的烽火途中,向藝專師生呼吁: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其特質必為篤實雄健,表現我民族的美德,足以陶鑄一個開物成務的世代,而使之綿延無極。
90載光陰流過。
2018年3月25日,中國美術館的大廳里,許江院長鏗鏘有力的聲音回響:“中國美院用90年的踐行、四萬五千師生的追求,綴成三面獵獵飄揚的旗幟——中國藝術的先鋒之旅、美術教育的核心現場、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
在“中國美術學院建校90周年紀念展”上細細欣賞,也如同走進了中國美術教育從篳路藍縷到欣欣向榮的大時空。
“藝”立中華,承文明之精神
走進中國美術館一層大廳,一幅長9米、寬3米的巨幅繪畫《國美春秋——清明》把觀眾的思緒帶回90年前的那段歲月。作品描繪的是1928年春國立藝術院建校伊始的圖景,畫面中有蔡元培、林風眠為首的建院一代人,也有最早的學生代表李可染、張眺、艾青等。他們在春雨霏霏的上午,登上奇石巍立的葛嶺,俯瞰西湖,映身湖山之間,意氣風發。
林風眠在建院伊始就提出“整理中國藝術,介紹西洋藝術,調和東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主張。90年的發展歷史中,學院數遷其址,幾易其名,從國立藝術院、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到如今的中國美術學院,但林風眠等第一代美院人的美術思想,始終貫穿于一代代人的藝術創作和教育實踐中。
為此次校慶紀念活動,中國美院集中創作了《國美春秋》四聯巨幅油畫,刻畫了中國美術學院最為重要的四個歷史節點。除前面提到的《國美春秋——清明》之外,《國美春秋——芒種》《國美春秋——端陽》《國美春秋——中秋》分別描繪了抗戰西遷時藝專師生輾轉到重慶嘉陵江畔、新中國成立后學院師生齊聚于錢塘江邊、中國美術學院60周年校慶時刻的場景。
“烽火藝程”主題浮雕,用六個片段展現了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杭州藝專師生被迫西遷的歷史圖景。
站在這些以歷史場景為背景、以真實人物為原型創作的群像中,一代代藝術大家的面孔清晰起來。
在硝煙四起的革命戰爭時期,常書鴻遠赴西北大漠,搶救和整理敦煌莫高窟藝術。在西風東漸的大潮中,他敏銳意識到中華藝術的世界意義,帶領一批美術學子,為保護中華藝術瑰寶嘔心瀝血,把傳統藝術精神傳揚到全國和世界。
潘天壽兩度擔任該校校長,他認為“一民族之藝術,即為一民族精神之結晶。故振興民族藝術,與振興民族精神有密切關系”。他堅守中國文化本位與民族特色,力倡中西藝術“拉開距離”“兩峰挺立”,在世界藝術的大格局中弘揚中國精神。
在20世紀后半葉,“創造時代藝術”的理想,在林風眠的弟子趙無極與吳冠中身上逐漸發展出兩個方向。趙無極以富有東方詩意的抽象風格享譽全球,他所代表的“抒情抽象主義”是西方藝術史中不可忽視的一幕;吳冠中在“中西調和”的框架下發展出以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推動油畫本土化、以現代主義形式實驗與抽象觀念促進中國畫現代化的兩種方式,為中國藝術的現代化進行了新的探索。
“中國美術學院的歷代同仁們歷經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于民族危機中奮起,在時代問題中自新,幾代人鋪就和踐行這一條‘國美之路’。這同時也是一條扎根中國大地的現代藝術教育之路,更是一條立足傳統、自主創新的中國藝術復興之路。”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說。
“美”育人心,深耕中國大地
“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砥礪東方精神鑄高峰”,“像巨匠一般勞作,像哲人一般思考”。在展覽中,能清晰地看到“藝理并重”教育理念培養出來的成果。
“藝術家書”的展陳新穎別致,同一個畫家的幾幅作品裝裱成一本書的模樣,觀眾必須轉動展板來觀看一幅一幅畫,如同打開一本原汁原味的畫冊。觀看,變成了翻閱,一種手與心的連接建立起來,親近感也油然而生。
在“本土營造”和“天工開物”聯合展廳中,特別搭建了一個由原木木板和竹篙組成的展場,一種極具泥土氣息的自然清新感撲面而來。手工藝術學院的陶瓷、漆器、玻璃、首飾等作品,以及“本土營造”為學術方向的建筑作品,扎根中華藝術語境,無不充滿濃郁的本土特色和民族精神。
在“鄉土學院”板塊展示中,能看到中國美術學院師生走進田間地頭,深耕現實,把生活作為塑造作品生命的現場。如今,“下鄉采風”在中國美術學院已成為一項傳統活動,每年春秋季各開展一次。這不是簡單的寫生采風,而是一種通過社會調查、田野工作,進而接觸現實、了解生活,用鮮活的生命經驗提煉現實的感受力,用畫筆和鏡頭與人民群眾建立起心靈的聯系。學院師生通過每一個深度參與的課題,完成每一個社會實踐,使美育深深扎根在社會現實之中。
讓中國傳統與東方藝術在新的土壤中重新生發,在科技與媒介大發展中重建藝術教育的形態,中國美術學院正在為時代交出一份份精彩的答卷。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獲普利茲克獎,這是“建筑界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給了中國建筑師。2017年,由中國美術學院影視與動畫藝術學院副教授劉健自編自導的動畫片《大世界》(原名《好極了》)獲得了第54屆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上海世博會“中國紅”的中國館色彩方案,背后是中國美術學院200多人的多學科協作專業團隊。G20峰會上集傳統之美、現代之美、湖山之美、科技之美為一體、異彩紛呈的“視覺輸出”,都有來自中國美院的手筆。
90年,中國美術學院從西子湖畔走來,熏染湖山人文之氣。蔡元培先生所力倡的“美育”精神,在中國大地上生發、開花、結果。傳承一代代學院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美術學院提出以東方學研究為特征的一流學科建設目標。
“要將東方根源思想和時代沃土中重新生發的主體意識融匯一體,鑄煉自己的詩性經驗,催生眾多生機勃勃的中國方案,實現東方藝術的優化重生。”許江院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