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的文化 時尚的表達
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玉琮。李韻攝/光明圖片
國家寶藏特展現場。李韻攝/光明圖片
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皿方罍。李韻攝/光明圖片
如何實現“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兩條最重要的途徑,一個是系統地梳理文化遺產資源;二是以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中央電視臺和故宮博物院兩大文化機構強強聯合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匯集了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等九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的27件文物珍品,努力將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作為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對此次探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本刊特邀他與讀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也希望能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一些建議與思路。
1、文物講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
與以往那些鎖定中老年觀眾的鑒寶類節目和歷史解讀類節目不同,《國家寶藏》定位為文博探索節目,將紀錄片和綜藝節目巧妙結合,以小劇場的形式講述文物藏品的前世今生。文物講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與戲劇形態結合,實現了文化類節目從抽象感受到具象表達的轉化,可以說是真正中國式的節目創新。創新傳播是實現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國家寶藏》節目的成功,就是內容形式、故事講述、節目形態、舞臺呈現、融合傳播等多方面創新的綜合結果。
經由節目的聚焦,眾多的文物博物館專家,成為彰顯中華歷史深度與內涵的文化使者,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宣傳教育、文物修復、考古研究等團隊也走到了臺前,他們的工作價值、工作意義、工作態度、工作技能為公眾所了解,而眾多摯愛中華文化、與文物有著不解情緣的藝術家、志愿者,感動了更多普通觀眾。正是通過時空連接、精神觀照、情感親近等多種方法,《國家寶藏》節目引導和幫助觀眾從認識文物,上升到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為觀眾送上了一場當代文化盛宴。
文物是優秀文化的載體,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記錄了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鑄就大國夢想的歷程。無論是陶瓷、銅器、琺瑯,還是雕塑、織繡、鐘表,都經過了歲月的沉淀和打磨,每一件文物無不見證了歷史,承載了國家的興衰榮辱。《國家寶藏》就像是一場文化盛宴,讓文化在人們的心中生根發芽。在此之前,還沒有這樣一種形式,把文物博物館領域的知識,與大眾能接受的形態融合在一起、表達給別人,《國家寶藏》創造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
觀眾們對于傳統經典文化的需求一直存在,缺乏的是契合時代的表達方式。《國家寶藏》突破了瓶頸,讓時代久遠的文物重新回到人們日常生活中,與當下中國人的生活、審美和需求有效地對接。像這樣融入人文表達、文化韻味,深入挖掘文物藏品與普通人之間的紐帶,加上影像語言的表現手法,方能夠更好地感染觀眾。
事實證明,做一檔真正的好節目,一定要努力挖掘某一領域的文化財富,開墾某一沃土的文化資源,才能承故人之創造,開時代之生面,才能推出真正有意義、有營養的節目。《國家寶藏》這類原創的文化類節目,符合當下社會民眾集體文化需求,人們需要充滿濃濃文化味道的節目,來為心靈提供給養。只有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2、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今天,無論是博物館界,還是媒體領域,都在思考變革。當然,博物館參加綜藝節目,無疑是一項挑戰。但是首先必須認識到,博物館不僅是文物保管機構和學術研究機構,還應該是文化傳播機構——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同樣是博物館的天職。
《國家寶藏》節目取得轟動效應的背后,是國內頂級文化機構的強強聯合。博物館與電視兩大行業合作,就是希望能夠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和解讀傳統文化,與觀眾的期望互動,讓沉睡的文物醒來,讓文化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滿足廣大民眾文化需求。中華傳統文化是這個節目的內核,電視藝術手法“講故事”是其外殼,搭建觀眾與文物之間的心靈橋梁,則是其根本目的。
《國家寶藏》節目的最初目的和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引起最普通、最廣大觀眾對文物博物館事業的關注和喜愛,激發他們走進博物館的興致,讓他們感受到文物的文化溫度。以往觀眾參觀博物館,往往局限于被告知博物館有哪些文物,哪件文物非常珍貴,卻不明白這些文物為什么珍貴,珍貴在哪里。如何讓內涵豐富的文物“活起來”,讓每一位觀眾真正感受到其背后的文化和溫度,應該成為博物館思考、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公開數據顯示,自2017年12月初《國家寶藏》節目開播以來,通過“博物館”搜索國內旅游產品的數據上升了50%。“尋寶之旅”成為家長安排親子游、游學游的首選,銀發族們更對博物館文化旅游極為熱衷。今年春節期間,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鐘表館門前,絡繹不絕的參觀者排起數百米的長隊,位于該區域的“《國家寶藏》特展”吸引大量觀眾流連忘返。
長期以來,博物館人心里起急、嘴上抱怨,在這里展覽的這些珍貴文物,既有歷史又有文化,但是很多人寧可選擇逛街,也不肯來博物館看上一眼。如今,參加《國家寶藏》節目的博物館觀眾數量迅速增加,因為節目中真實、全面、立體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不僅是對文物的展示、文化的展現,更是讓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博物館建立聯系。文物能夠讓人動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在于其能夠傳遞出有益于當下的文化內涵,能夠更大程度上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
文物是具有想象力和年輕活力的現實存在。想讓時代久遠的文物重新回到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與當下中國人的生活、審美和需求有效地對接。不難發現,此前的一些節目和做法,有的是以經濟價值簡單換算歷史價值,有的是在有意無意中將文化降格為娛樂,有的則陷入對歷史資源的過度消費。盡管許多傳統文化元素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并沒有走進人們的生活,更沒有真正“活”在人們心中。《國家寶藏》節目的成功之處,在于使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的文物藏品不再冰冷,而是帶有溫度,不但記載著厚重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與許多人的命運相關。有了越來越多普通人、年輕人的關注,才能讓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發揚光大。
今天,博物館應該是多元化、多功能的文化設施。博物館的核心價值,也從保護文物藏品,到保護文化遺產,再到服務社會,進而向參與推動社會變革的神圣責任回歸。新時期博物館文化發展目標,也將從滿足廣大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拓展到保障廣大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再拓展到讓廣大民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只有讓廣大民眾從博物館的工作成果中真正得到實惠,博物館的功能和社會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博物館才能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尊重,并由此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博物館要更好地挖掘自身文化潛力,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引發公眾的關注和喜愛。首先,文化展示傳播活動要堅持以社會公眾需求為導向、以時代前沿科技為依托、以學術研究成果為支撐。其次,注重對自身文化資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與博物館文化傳播相結合,與最新的展覽內容相結合。最后,是文化展示傳播要與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方式相結合,廣泛與社會優秀的文化機構相結合,實現多領域的跨界合作,保證文化展示傳播工作的創新性。
3、更加豐富、更深層次的傳播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博物館文化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過去人們到故宮博物院參觀,80%的觀眾都會沿著中軸線一直往前面走,只看景觀不看展覽,而今天這個比例倒過來了,80%的觀眾都會參觀展覽,無論是午門-雁翅樓展廳,還是神武門展廳,每天都接待上萬名觀眾,甚至2-3萬觀眾。故宮博物院內同時展出的幾十個展覽,都有來自各地的觀眾踴躍參觀。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實現了“故宮”走向“故宮博物院”的愿望。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博物館文化已經成為年輕文化的一部分。去年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一系列展覽,無論是《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還是《趙孟頫書畫特展》,30歲以下的參觀群體比重達到了七成左右。《國家寶藏》節目的宗旨是讓年輕人走進博物館。第一期節目播出后,就迅速獲得年輕觀眾的認可。90后、00后觀眾不僅參與互動,而且主動傳播,特別是在年輕人聚集的視頻網站B站上《國家寶藏》的內容被大量轉發。年輕人對祖國燦爛的傳統文化感興趣,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
對于博物館來說,最終吸引并傳達給觀眾的,一定是珍貴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是節目中間流露出的動人情懷,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讓觀眾意識到,原來這些文物都活在自己身邊,各種不同的人與它們發生著關聯,有很多人在用他們的工作、他們的業余愛好、他們的人生,甚至于他們的生命、他們的祖祖輩輩來守護著這些文物,來研究著它們、發掘著它們。有很多人畢生的努力就是為了把這些文物捐贈博物館,讓更多的人看見它們,進而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民族留下了什么。
對文物和文化的熱情,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激勵我們繼續思考和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方式方法。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直在嘗試改變,希望融合先進的文物保護理念和數字化技術,讓人們能夠在參觀的同時增強互動體驗,更加直觀地欣賞文物、了解文物和探知文物,在內容上深度挖掘文物之間的關系、文物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在形式上推陳出新,靈活運用當代人熟悉、喜愛的傳播方式,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文化、走進歷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期待更多傳媒機構能夠進一步與更多國內優秀博物館合作,以更廣泛的傳媒形式實現更加豐富、更深層次的傳播,向自主創新、品牌升值、文化“走出去”的更高目標邁進,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民眾的美好愿景。
(作者:單霽翔,系故宮博物院院長,本文由本報記者李韻整理)